今天,来聊一聊退步比较明显的5所211大学。
1. 西北大学
曾经辉煌
20世纪80年代位列全国综合性高校第7名,与北京师范大学齐名,培养了大批文化、经济领域人才,考古学、地质学等学科全国顶尖。
软科排名从1987年全国综合性高校第7名跌至2024年的第67名,退步显著。
退步原因
1、经费问题:西北大学面临显著的经费不足问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西北大学的教育经费明显落后。例如,广东省属大学中,经费预算最多的深圳大学达到了72.46亿元,而西北大学仅有13.84亿元,不到前者的一半。这种资金短缺限制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投入。
2、政策影响:1958年,西北大学从部属高校变为省属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资源获取能力。随后,虽然西北大学在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并在2009年成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但其发展仍受到地方财政的制约。同时,21世纪初未参与高校合并潮(如川大、吉大),导致综合实力停滞。
3、学科依赖传统:文科和地质学等传统学科强势,但新兴工科(如AI、大数据)和交叉学科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国家理工科优先战略。
录取分数(浙江2024)
西北大学 文物保护技术 636分 21182
西北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621分 32656
捡漏王牌专业考古学(全国顶尖,与遥感结合潜力大) 地质学(资源勘探领域仍有垄断性优势) 经济学(传统文科基础扎实)。
2. 东华大学
曾经辉煌
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全球前三,号称纺织届的哈佛,1990年工科排名全国第22,曾深度参与航天材料研发(如北斗卫星天线)。 2023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体系,位列世界第一。
未进入2025年纯211高校前10名,但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显示局部竞争力。
退步原因1、行业衰退:纺织业萎缩导致学科边缘化,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吸引力下降,纺织部撤销,纺织业成为低技术,悦叔记得,以前它还叫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时候,考分不比同济的差,那时上海大学还是最差的大专(只能走读,这是老上海看不起上大的历史原因),后来工大科大合并,成为上海亲儿子蒸蒸日上,而纺织却江河日下。
2、改名影响:东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来,学校合并了国内9所大学的纺织学科,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但这次略显仓促的改名并没有真正给学校带来优势,反而因为王牌纺织专业被覆盖,在宣传时失去了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学校的知名度从此一落千丈,连当时的校内师生都不是很认可这个新名字,甚至有家长当民办理解了。
最低录取分数(浙江2024)
东华大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 637 分20061
东华大学 环境工程(双学士学位) 641 分17756
捡漏王牌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 全国排名顶尖,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获B+,依托上海时尚产业资源,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
纺织类(含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为A+学科(全国第一),但常被误认为“传统夕阳产业”,实际已转型为高科技领域(如宇航服材料研发)。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曾经的辉煌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国前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A+学科,长期为中石油、中海油输送技术骨干。
退步原因
1、行业收缩:石油需求下降,传统学科热度降低,石油工业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石油大学的历史使命也随之改变。这导致学校需要适应新的行业需求和学术前沿,而这一转变过程中,学校可能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和教学方向。
2、地理劣势:原在东营(现青岛),以前远离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 2010年后北京校区独立,削弱科研资源整合能力。
3、石油行业的疏离:有说法认为,中国石油大学与“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联系减弱,这些公司可能减少了对学校的支持和合作。这可能是因为行业内部的改革需要,但这也意味着学校失去了重要的实践和就业平台。
录取分数(浙江20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英语 639分 189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物理学 624分 30053
捡漏王牌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国前三,国企就业稳定性强)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A+学科,页岩气开发潜力大)
4. 合肥工业大学
曾经的辉煌
1960年入选全国32所重点大学,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学科行业认可度高,被誉为“汽车工业黄埔军校”。
退步原因
1、211工程“上车太晚”:合工大原本是1960年全国重点大学,但1990年代国家搞“211工程”时,机械部直属高校名额有限,合工大没挤进去,直到2005年才补录进211名单。这时候其他高校已经靠政策红利发展了一轮,合工大错过了资源分配的“快车道”。
2、经费常年“不够花”:虽然现在每年预算涨到40多亿,但和东部沿海的同级别高校比还是差一截,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的经费都比它高。钱少导致科研设备、实验室建设跟不上,连个独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
3、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最近几年,合工大被挖走了至少7个院长级的大牛,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比如电气学院的何怡刚去了武汉大学,土木学院的任伟新跳槽到深圳大学。校方解释说是“考核不合格”,但更多人觉得是待遇差、科研平台弱,留不住人。虽然合工大培养了很多工业界大佬(比如奇瑞尹同跃、宁德时代黄世霖),但校友资源没转化成对学校的直接支持,直到最近才有校友捐了1亿,杯水车薪。
4、地理位置“先天不足”:虽然合肥近年发展快,但比起北上广深甚至杭州、南京,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弱。比如深圳大学能开出高薪挖人,合工大只能干瞪眼。
5、省内资源“被中科大全吸走”:安徽的高教资源大头都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工大和安徽大学分到的支持少,比如安徽砸30亿搞高峰学科,合工大只分到一个,中科大拿了11个。
6、学科发展“偏科”: 合工大最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A类,但王牌工科(比如机械、车辆工程)只有B+,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而曾经的“机械四小龙”兄弟院校(如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早就靠国家重点实验室起飞了。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多年没拿过,科研成果集中在“小项目”,缺乏突破性的大成果。
录取分数(浙江2024)
合肥工业大学 会计学 631分 24342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学 623分 31155
捡漏王牌专业
车辆工程:(“汽车工业黄埔军校”,转型新能源车研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认可度高,智能制造方向潜力大)
5. 长安大学
曾经的辉煌
前身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全国前五,道路桥梁学科垄断行业话语权,毕业生主导国内重大基建项目。
退步原因
1、三校合并“得不偿失”:长安大学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来。合并后不仅没形成合力,反而稀释了原本的交通特色,资源整合困难,学科发展分散,甚至被调侃“合并后实力反而被拉低”。合并后的学校文化差异大,管理方式难以统一,导致内部矛盾多、效率低。比如,部分学科重复建设,资源分配不均,优势学科反而得不到足够支持。
2、王牌专业“过气:长安大学的王牌专业是道路桥梁、交通运输、土木工程,但这些行业如今已非热门。毕业生虽然容易就业,但工作环境艰苦(比如去山里修路),年轻人普遍不愿吃苦,导致专业吸引力下降。
3、学科评估“没亮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长安大学连一个A类学科都没有,传统优势学科如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仅获B+,连西安理工、西安建大等省属高校都比不过。4、校名“背锅”,名字像“野鸡大学”:长安大学的名字缺乏辨识度,常被误认为民办或专科院校,甚至有人以为“长安”是汽车品牌。相比之下,合并前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更突出特色,改名后反而丢了招牌。同时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长安大学一半生源来自陕西省内,导致全国知名度低,外省考生和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4、科研“小打小闹”:学术研究缺乏突破性成果,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多年未获,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虽然有每年40多亿的经费,但成果转化率不高
5、地理位置“尴尬”,“内卷”严重:陕西高教资源集中在西安,但顶尖资源被西交大、西工大等985/211吸走,长安大学只能分到“残羹剩饭”。比如,省内学科建设资金多流向头部高校,长安大学难以获得足够支持。
录取分数(浙江2024)
长安大学 经济学类 631分 24557
长安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600 分53846
捡漏王牌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全国前五,智能交通方向转型中)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行业垄断地位,央企定向招聘)
女生吐槽北航硕士也被性别歧视,网友:防的就是你这种“姐妹”
一个好学历竟然比不上生来是男性,这合理吗?不少女同学在学习理工科后都发出了这样的吐槽。有一个复旦的女生,在今年毕业春招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一看她是女生,又得知是文科专业,基本上80%的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录用她。
可是如果是一个男生学文科,并且要是拥有北京户口,还在大学入过党的话,那基本上都会呈现被抢着要的局面。大家说这是性别歧视,可是也有人说,你没看到更深一层,HR们并不是傻子,要是女生更优秀的话,人家凭什么不要你呢?
很多时候,学生们喜欢把自身能力的不足归结于外界原因。笔者看过最搞笑的一件事是,一个孕妇挺着6个月的身孕参加体测,跑完了800米,最后还考上了军队文职。结果评论区里没有祝福的人,竟然全是骂她的。
一些年轻女孩子更是说:“你一个孕妇去考上这种岗位了,考上就能休产假,你挤压了我们这些年轻女孩儿的生存空间。”这话听起来就很搞笑,因为年轻女孩儿也是可以去考的呀,考试看的是能力,又不是看谁的肚子大。而最近又有一个北航的女生火了。
这位女同学全程以第一视角记录了自己的招聘过程。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工科女研究生,结果还是没能逃过性别歧视这道关卡,用人单位上来就直截了当地说主要招男生,意思很明显了,看到是女生就不想要。
还有的HR问的一些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问她是不是独生子女,有没有对象,什么时候结婚生子,似乎女人就是麻烦事儿,可真的是这样吗?网友们说,其实人家所歧视的并不是女孩子,而是那些体力不足却又不想承认的人。
总之,就是为了防范一些“小人”上岸。这些“小人”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在企业招工的时候,他们作为毕业生,信誓旦旦地说自己虽然是女生,但力气一点都不比男人差,敢吃苦,做体力活也心甘情愿。
结果人家把他们招进去了,签了合同之后,他们就来一句:“我搬不动这个,我干不动那个,我是女生,你们要体谅我。”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这并不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歧视,而是因为男女生理差异本来就不同。为啥那么多老师从高中开始不建议一些过于柔弱的女孩子学理工科呢?真的是就打心底里瞧不起她们了吗?
也许是觉得她们身形如此弱小,以后就算学得很好,但如果从事的工作都是需要体力的,那真的就像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了。有人说上海某所大学有一个专业,据说全国仅有三所大学开设这个本科专业,可谓特别小众了。
但偏偏就有一些女同学找不到工作,要知道,报考这个专业时女生是有优势的,考研究生时也是女生居多,然而毕业之后,由于工作艰辛,女生百分之百都转行去了别的方向,因为这个行业实际上也默认了不招女同学。
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自己去用人单位应聘并不是为了一劳永逸,好像是要找个养老岗似的。你要是去了,就必须要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份决心和行动,那么最终肯定会沦为秋招或春招中被落下的那一小撮同学。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一大学食堂卖淄博烧烤,26元1份学生抢着买,网友:亏大发
阅读此文之前,请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每天给您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感谢您的支持,这厢有礼了~
我昨天去食堂吃饭,刚进门就闻到一股烧烤味儿,香得我直咽口水。顺着味儿过去一看,原来新开了个淄博烧烤窗口,排队的都挤成疙瘩了。我凑近一看,26块钱一份,分量还行,有肉有菜。我赶紧掏出饭卡刷了一份,端着盘子找个地儿坐下。刚吃了两口,隔壁桌的小王就凑过来,说他在网上看到有人吐槽这烧烤亏大发了。我抬头一看,他手机屏幕上写着“北京一大学食堂卖淄博烧烤,26元1份学生抢着买,网友:亏大发了”。我嘴里嚼着肉,心里琢磨着,这价格在食堂里算贵,但比起外面烧烤摊,已经便宜不少了。 再说了,这味道确实不错,肉烤得外焦里嫩,调料也够味儿。我看了一眼周围,排队的人还是不少,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01
02
北京某大学食堂推出26元一份的淄博烧烤,学生们排队抢购,网友纷纷表示价格太亏。
03
04
我一个同学,他们学校食堂最近也推出了淄博烧烤,一份才卖18元,比北京便宜多了。他爸妈每个月给他2000生活费,加上他自己做兼职赚的钱,一个月能花4000多,天天吃烧烤都不心疼。他宿舍几个人还合伙买了个小冰箱,专门放烧烤和啤酒,晚上饿了就拿出来吃,日子过得挺滋润。
05
06
我们学校食堂也搞了个淄博烧烤,一份26块,学生排队抢。有人说亏大了,我说那是因为你们没吃过正宗的,这价格在淄博能买两份了。
07
08
17年在广州大学城吃饭,食堂新开了家川菜馆,价格比外面便宜一半,于是排队的人特别多。我好不容易排到,点了个水煮鱼,结果味道一般,分量还少。吃完发现隔壁窗口的炒饭才8块钱,味道还更好,感觉亏大了。
09
10
一同学,平时看着挺朴实的,昨天在食堂排队买淄博烧烤,他说他经常拿两个餐盘,一个装烧烤,一个装米饭,然后只刷烧烤的钱,米饭直接带走。说的时候还特别得意,觉得占了便宜。食堂阿姨发现了也没法说什么,毕竟人多忙不过来。这样占小便宜的行为,真是让人无语。
11
12
上高中时食堂阿姨,因为我家穷,看不起我,故意少给我打菜,校长的孩子插队她不管,我付了钱她说没收到,后来,她老公四十岁得病死了,她儿子三十九岁在工地上摔死了,随后儿媳妇得癌症死了!她死的时候孤零零的好惨
小编评论:
这食堂真是懂潮流,学生吃得开心,网友心疼钱包,各取所需吧!
欢迎留言讨论呢感谢各位看官的阅读,祝看到这里的你天天开心,顺风顺水发大财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我们评论区见
用户评论
纯情小火鸡
这篇文章写的挺有意思!我虽然不是北京人,但确实感觉到城市文化对大学评价的影响很大。有些学校可能学术实力固然不错,但跟不上“氛围”就容易被忽视,这种现象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作为985毕业生,真的有点不适!这排名更像是北京人对不同学校的偏见罢了,大学不是单纯为了融入都市圈才有的,更有的是学术氛围和科研水平。你们能不能别只盯着“地缘优势”去评价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北京的心态还真是挺独特,感觉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和很多城市都不同,更看重学校的地理位置、社交圈等等。我个人觉得,大学光有名气有什么用?真正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平台进行学术探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眉黛如画
我的朋友就读于其中一所被“瞧不起”的大学,毕业后还在北京找到不错的工作,说到底还是看个人的能力啊!这个排名太片面了,我觉得更应该注重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等客观指标。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这篇文章让我感觉有些讽刺,好像只有某些大学才具有“价值”,其他学校的学生就没有机会在北京发展一样?我真不明白这种狭隘的观念!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说实话,这个排名其实挺现实的。许多人都追求在北京生活、学习和工作,学校的资源和网络优势确实会影响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虽然有点残酷,但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学生会更加努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如薄纱
我完全同意这份排名! 北京的确是一个非常注重社会声誉和资源的地方,想要在这个城市成功,选择合适的大学真的很重要!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北京人心目中的大学排名? 呵呵, 我觉得还是看个人发展吧。不是所有去985/211的都顺利, 也不一定只有名校出身的人才能在北京混得開.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话刺骨
我身边有很多读本科的时候就去了非“知名”大学的朋友,毕业后在北京都有成功的事业和人生,看来只要自己努力就不会被这个排名左右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敬情
感觉这篇文章是针对那些对名校过于看重的人写的啊!大学本身就是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自我, 而不是为了获取社会认同。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玫瑰。
这真是 दिल्ली-style 的“排行榜”! 某些学校的学术成就确实突出,但北京人只把他们当成工具,看他们能为自身带来什么利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爱情的过失
作为一个来自非北京城市的年轻人就觉得这篇东西有点儿刻板,感觉北京人和其他人想的不太一样, 其实很多大学都是很有潜力的,只要用心学习和发展,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说真的,这篇文章让我对一些北京人的传统思维感到担忧!好像这个世界只有名校和“瞧不起”的学校两种? 多看些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悲哀
其实大学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在排名上,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才更重要!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凝残月
对这种刻板印象很反感!很多“不被瞧不起”的学校都很有实力, 他们培养出了许多杰出人才! 希望人们能以更加平等的眼光看待各地高校。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棃海
我小时候就觉得北京人心态有点不一样,好像非985/211的大学根本就不配拥有自己的梦想?这真的很封闭狭隘,这种思维只会阻碍社会进步!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硬
看来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北京人的“大学排名”只是他们的一种观点,不必过度解读和比较!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