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普通本科批次录取结果陆续揭晓,万千家庭正经历着命运的重新洗牌。本来想着冲一冲捡个漏,奈何这届家长都是大聪明,都抱着一掷千金只为保专业和院校层次的心态来捡漏。一个省只录寥寥几人的中外合作办学高收费赛道上,逼仄而拥挤,成了竞争激烈的角斗场。能捡漏的几率如同中彩票。
大数据平台预判的90%录取率被啪啪打脸,系统给予的希望之光,往往只是为了照亮更深的绝望。好在没有把娃的志愿寄托于服务器上,冲的肥皂泡破灭后,志愿稳稳地落在了稳的梯度上。尽管如此,捡漏失败,终究意难平!
从陪考时见证家长花式应援名场面到查分时的焦灼与忐忑,从报志愿的数据洪流中弱水三千求取一瓢饮到模拟投档一天刷八百遍考试院官网,从望穿秋水等待专业确定到收到录取通知书一切尘埃落定,这场历时一个半月完整经历,深度参与,沉浸体验的高考之外的大戏,折射出中国家庭对教育命运的集体焦虑,也暴露出阶层流动困境下的博弈与挣扎。
各个微信群里,来自别人家孩子的喜报雪片般飞来,让人感叹中国好大学如此之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恍惚间觉得名校学府的门槛也并非高不可攀。但自家娃却不能持将五色笔,夺取锦标名,有点意难平。
在学历通胀的时代,有一种自我安慰叫“92之下,众生平等”。其实,对于低分段考生和家长来说,这场教育竞赛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只有用分数明码标价的残酷分层。鄙视链依然存在,在保专业的前提下,能公办不民办,能本科不大专,已是当下社会颠扑不破的普遍共识。
今年的录取分数更是膨胀得厉害,对低分段考生极不友好。根据身边多个家长反馈来看,特控线附近基本可以上个好公办,本科线要超70分以上方能冲个普通公办。最尴尬的是那些超了本科线五六十分,为保专业忍痛舍弃末流公办院校被录到了民办的家长,太多意难平!
但人生哪能都如愿,万事只求半称心。高考就像一场盛大的开盲盒,家长们十二年鸡娃的结果,最终化作一张成绩单。有人如愿以偿,拥抱理想;有人发挥失常,与梦校擦肩;也有人超常发挥,成为黑马。但无论如何,高考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
在这场高考大戏全景式体验过程中,有几点感恩与诸君分享。
关于异地升学,三年前家长们以摩西般的决绝带领孩子逃离河南,这条路值得走,是正确的一条路。吃红利最多的是中等偏上的孩子——他们借助异地更宽松的竞争环境和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了高考价值的最大化。超级学霸和超级学渣反而不建议异地升学:前者在哪里都能脱颖而出、闪闪发光,后者在哪里都难逃垫底命运,异地折腾反而徒增成本。
关于志愿填报,这届家长都是人间清醒,各种免费的专家讲座与直播铺天盖地,家长们在认知层面都上升到了一个维度。说实话,志愿填报虽然是个技术活,但也没有那么高深莫测,只要下功夫研究一番,就会对“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背后的逻辑了然于心。无论是请专家担纲还是家长自己操刀,都不要迷信志愿卡上的大数据。它们提供的只是参考,而非金科玉律。
关于是否复读,要看孩子的意愿,家长的建议靠边站。再战一年有利有弊,一目了然。利在于,没有学业水平考试那种杂七杂八的牵绊了,可以心无旁骛去复习,高考总分750,学个七七八八明白,就能考个六百分,破釜沉舟也值得;弊端在于,明年是奥运宝宝走上高考战场的一个大年,高考人数肯定创新高,再加上今年首年新高考失利选择复读者也不会太少,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利弊肉眼可见,是否复读在于个人选择。
关于面子与比较的问题。其实,在孩子能力所及范围内,达到各自的基本预期与不突破底线,都是值得庆祝的。别人家的孩子录取到名校,千万不要刺激了自己的神经,奉上一份真诚的祝福,对自家娃,还是“世间始终你好”。毕竟,幸福不是赛跑,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别人家的孩子落榜了,千万不要觉得庆幸或优越,奉上一份贴心的安慰:人生路长,风景各异,属于你们的光芒,终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
关于卷自己还是卷孩子的问题。当家长从十二年的卷娃赛道上走向终点,接下来,真正改卷的,是家长自己了。孩子的成长是阶段性冲刺,而家长的成长是终身命题。
孩子的赛道有终点,父母的修行无尽头。教育的终极答卷,从来不是孩子的成绩单,而是我们能否在焦虑浮躁的时代里,拥有不慌不忙的底气,让各种才上眉头却下心头的种种意难平,最终化作\”半称心\”的释然与坦然。(来源:青红皂个白;作者:郭红敏)
以上就是gotokaoyan.com关于高考录取尘埃落定|多少意难平,还求半称心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