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来人,我深知备考上音研究生这条路有多不容易,当年在琴房熬过的夜、写秃的笔、练到发麻的手指,现在想起来都还记忆犹新。上海音乐学院这块金字招牌,竞争激烈程度远超想象,绝不是光靠一腔热血就能上岸的。想把这份经验倾囊相授,帮你避开我当年踩过的坑。
想进上音的门,第一步必须摸清它的“脾气”。上音研究生主要分两条路子走:学术型(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等)和专业型(表演、指挥、作曲等)。路子不同,考法天差地别。学术型更看重你的理论功底、研究潜力,笔试分量重,论文写作、音乐分析这些是硬骨头;专业型则把真功夫摆在台面上,主科演奏(演唱)或创作是决定生死的环节,那现场压力,没经过千锤百炼真顶不住。每年9月左右,务必盯紧上音官网发布的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上面白纸黑字写着具体专业方向、导师名单(这个太重要了!)、考试科目、参考书目,甚至曲目要求,一个字都不能漏看。方向选错了,后面功夫全白费。
上音的专业考试,难度是出了名的。表演类考生,别以为把几首大曲子练熟就万事大吉。系里教授们的耳朵毒得很,他们要听的不仅是技术零失误,更是你对作品的理解深度、音乐表现力有没有自己独特的想法,音色控制是不是够细腻。选曲别光挑难的炫技,得选能真正展现你音乐个性和技术全面性的。理论类考生,死记硬背音乐史条目、和声规则远远不够,关键得把知识揉碎了、消化了,能用清晰的逻辑分析作品,提出点自己的见解。每年栽在专业主科上的高手不少,往往不是技术不行,是音乐表达没打到老师心里去。
文化课这块,政治和外语是全国统考,别掉以轻心。上音对英语要求不低,尤其学术型,大量文献都是英文的,英语分数太难看,复试时导师心里也得打鼓。政治按部就班复习就好,别指望它拉分,但绝不能让它拖后腿。专业基础课(比如和声、曲式、音乐史)是上音自己出题,吃透他们指定的参考书是基础,最好能找到历年真题琢磨出题思路和侧重点,上音出题有自己的“调性”。
上音申请有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提前联系意向导师。这不是走后门,而是双向选择。你得让导师提前知道有你这么个人,了解你的研究方向、演奏(创作)风格是不是和他契合。发邮件要真诚,附上能证明你水平的材料(演奏视频片段、论文摘要、作品乐谱等),别写空洞的套话。导师如果对你有点兴趣,可能会给些备考建议,这信息比你自己瞎琢磨强百倍。当然,导师如果没回复或婉拒,也别灰心,赶紧调整方向。
复试是最后一关,也是刷人最狠的环节。专业复试比初试要求更高更深,可能现场给你个谱子视奏,或者即兴考你音乐分析能力。面试时,面对一排大教授,紧张很正常,但回答问题要真诚、有逻辑。问你为什么选这个研究方向,为什么想跟某位导师,得说出点实在东西,别夸夸其谈。对自己提交的研究计划(如果有要求)要烂熟于心,很可能被追问细节。英语口语听力也别忽视,别卡在简单交流上。
考顶尖音乐学院,除了实力,拼的就是细节和心态。曲目单、报名材料反复核对别出错;考试那几天行程、住宿、琴房练习时间(提前打听好上音是否提供考前练习琴房!)都得安排妥当,别让琐事影响状态。备考过程漫长又孤独,崩溃焦虑太常见了,找个能互相鼓劲的研友,或者信任的老师聊聊,及时排解。记住,能坚持到走进考场,你已经赢了一半的人。
考上音,是场硬仗。它看天赋,更看日复一日的死磕和那份发自骨子里的热爱。摸清规则,死磕专业,细节到位,稳住心态,你离梦想的琴房就更近一步了。
Q:本科学校不是音乐学院或普通二本,考上音是不是希望渺茫?
A:绝对不是决定性因素!上音更看重的是你当下的专业实力和潜力。我见过不少非音乐院校甚至跨专业考生成功逆袭。关键在于你的专业主科水平必须极其过硬(对于表演类),或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清晰的研究思路(对于学术类),并且能在考试中充分展现出来。用你的专业能力说话,比毕业院校的牌子更有力。
Q:联系导师邮件石沉大海怎么办?还要继续联系其他导师吗?
A:导师没回复很常见,可能太忙,也可能当年招生名额或方向有变。别死等,一周左右没消息,可以礼貌地再发一封邮件提醒一下(附上之前的邮件)。如果依然没回音,或者收到比较官方的婉拒,立刻转向联系其他研究方向相近的导师。同时,做好不联系上导师也要全力备考的心理准备,把专业练到无可挑剔才是根本。
Q:复试面试时被问到完全不懂的问题,怎么应对才能不扣分?
A:遇到完全不会的问题,切忌不懂装懂、胡编乱造,教授们一眼就能看穿。诚恳地表示:“老师,非常抱歉,这个问题我目前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深入回答。” 可以尝试关联你熟悉的知识点:“不过,我对与之相关的XX问题/XX作曲家/XX理论有一些了解…” 展现你的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潜力。最重要的是态度谦逊、真诚,并表示“这个问题点醒了我,我后续一定会去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