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学校,还是保专业?
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季,这道经典选择题总会重回公众视野。今年天平似乎正悄然向一端倾斜,一些新的趋势尤其引人注目。
比如上海海关学院在多省分数线大幅提高:广东提前批部分专业录取线直逼中山大学核心专业,江苏物理类投档最低分达657分,该分数对应位次为2618名,甚至超越了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的录取位次。
与此同时,军警校、师范院校和优质职业院校的报考热度也在持续攀升。越来越多高分考生主动放弃顶尖大学,选择了专业优先。
这已不是个别现象。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年轻人与其家庭在填报志愿时显得愈发审慎。名校光环正在褪色,专业的就业前景成为更重要的衡量标准。选择毕业即有编制的公费师范、避开需要长期深造的基础学科转向技能型的工科,还有人早早规划好考编路径,核心思路是以稳定为先。
当名校文凭不再等同于好工作,当读研、读博这条路变得愈发拥挤,于是,选择的逻辑悄然改变。年轻人像是在不确定的浪潮中试图抓住一根浮木,希望看到上岸的可能。
与其在名校光环下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年轻人更愿意选择一条性价比更高、路径更“稳妥”的道路,无论是稳定的编制、实用的技能,还是明确的职业路径,在年轻人和家庭心中的分量,正变得越来越重。
Kelvin
2025年广东高考623分
省排名12000左右
被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录取
录取通知书(图/采访者供图)
高考之后我才知道上海海关学院,而我家里人已经关注了它大半年。
它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虽然不是985、211,却是海关总署直属的唯一高校。
我的纠结主要来自两点:一方面,它与普通大学差异很大,入学就意味着未来的就业方向基本确定,就是进入海关系统。全国开设海关类专业的,除了上海海关学院,只有对外经贸大学。海关总署每年从全社会招聘3000人,其中录取的本科生中来自海关学院的占比20%以上。此外,学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培养方式也比其他高校更为严格。
另一方面,我的高考分数比它去年的录取线高出不少,感觉有些“浪费分数”。录取后才知道,今年的招生排位大幅上涨,海关管理专业排位涨了约2000名,海关检验检疫和海关稽查专业则涨了三四千名。去年全省一万五六千名左右就能录取,今年得到一万名出头才行。
2023年10月,高中校运颁奖晚会的彩排,Kelvin在做钢伴。(图/受访者供图)
高考前,我更倾向选择热门工科,像电子、计算机、机械或新能源方向,不过我的高考分数比平时少了十几分,省内只能上华南理工大学的基础学科,例如化学、数学或经济类,如果出省读这些热门工科,我就只能去一些工科实力较弱的985院校,但我填报志愿并非只看重名校title,也很看所选专业是不是该校的优势学科。
如果读与科技前沿相关的工科专业,毕业后的选择确实更广,比如进入互联网或科技大厂。按当前的就业形势,这类专业通常需要读研才能找到理想工作。无论是争取保研资格还是考研,都意味着要面对一次额外的激烈竞争。加上现在硕士学历的竞争力也在下降。即便我顺利读完硕士,这个学历也不一定能显著提升我的工作选择层次。
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我和家长分头搜集信息,再整合、分析和讨论,最终达成了基本一致。于是我报考了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的提前批,也填报了普通批次,做两手准备。
2025年6月拍摄于高中校园,当时学校为毕业生举办志愿填报指导大会。(图/受访者供图)
提前批的录取结果,比普通批早一周公布。得知被提前批录取后,我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接受这个结果,因为这其实不符合我高考前的预期。我原本期望分数更高些,去好的985大学读热门工科。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还算明智的选择。虽然读海关管理专业不能保证我轻松进入海关系统,但海关系统的招聘需求与学校的培养供给是大致匹配的,供需相对平衡,就业率很高。
海关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通常是全校最高,招生人数也最多。海关检验检疫和海关稽查这两个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它们原本属于海关管理专业的范畴。后来为了培养更具专业深度的人才,才单独设立为专业。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在毕业后进入生源省份的海关系统,少数特别优秀的同学可以考海关总署及其直属机构。
填报志愿前,我对海关管理专业了解不多,只能说不排斥。录取后了解了更多信息,觉得还算感兴趣:专业课程包括高数、统计、经济学等基础课,以及高度契合海关行业的专业课程。虽然毕业后就业方向相对明确,但学校依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跨校辅修、交流项目等,未来也还有很多未知的竞争存在。
选择提前批和行业特色院校,本身就是取舍的过程。既然保证了相对稳定的就业路径,就业面自然会窄一些。后来我也想通了,读热门工科看似与高新科技挂钩,显得高大上,但实际上未必如此。毕竟我还没真正进入大学,还无法感受到其中的门道。
小D2021年湖南高考 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9月即将研一
我高中选的是历史类,综合考虑文科出路、家庭条件、
个人兴趣和高考分数,我更倾向于毕业后当老师。一些社会经验丰富的长辈也建议,不要学“没用”或“虚无缥缈”的专业。如果没能力和条件做到领域顶尖,很难获得良好的经济回报,不如学更实用的专业。
在高中所有科目中,我的政治成绩比较好,也很喜欢社会学、政治学,这些学科内容一直在更新,也有时政的变化,很有趣。最后我上了一所非985/211的省属师范院校,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俗来讲就是政治师范专业。
我们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面有差别。本科生大多是考公或考教师编。对口的公务员岗位不多,而现在高中教师编又基本要求硕士学历以及本硕专业一致,本科毕业大多只能考初中岗位,竞争异常激烈,另外,对于考教师编而言,专业所在院校的师范实力也很关键。
研究生的就业选择面就比本科生要广一些,还包括国企、央企的党建/人力岗位、党校教师、辅导员、高中教师编,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师。
2024年9月,在实习高中听课。(图/受访者供图)
2020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
这个政策让高校形成了巨大的思政课师资缺口。之后几年,算是我们专业的“黄金时期”,毕业生在高校招聘中多了不少机会。有些跨保到我们专业的同学可能想通过读研读博,实现进一步就业,比如毕业后进高校当思政课教师。
2021年,我刚念本科时,完全不了解这个政策。听老师介绍后觉得很幸运,但随着年级升高,我发现这个需求缺口在迅速缩小,现在甚至有过载的迹象。这种供需关系就很像种苹果的经济原理:当苹果价格升高,大家便疯狂种植,导致产量激增,价格随之回落。我们专业目前还处于苹果价格适中的阶段,但未来几年很难说。大四在中学实习时,我就已经听老教师感慨,现在的招聘门槛越来越高,几十年前师专毕业就能当高中老师,现在基本要求硕士学历了。
2024年6月,正在学习专业课。(图/受访者供图)
本科毕业的就业压力大,所以大部分同学还是会优先考虑升学。不过,双非院校的保研比例很低,我们专业可能只有3%-5%的学生能获得保研资格,211院校可能在20%到30%之间,好的985院校甚至超过40%,同时,文理工科专业的保研比例也有差别。
保研和找工作的逻辑很相似:首先看院校层次,其次看综合能力,比如成绩排名、社会实践、科研论文、实习经历、获奖证书,我花了近一年时间准备保研材料和面试,但为了获得保研资格,其实准备了整整三年,最后拿到了重庆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深圳大学的保研offer。因为很早就打算毕业后当中学老师,所以结合专业实力、地域等因素,我最后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读马克思主义理论。
2025年7月,在武汉大学参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图/受访者供图)
我妹妹今年参加高考,选科是物理、化学和地理,可选的大学专业很多,但她的分数线没过湖南省一本线,像电气、机械这类传统工科,首先对学校层次有要求,其次也更倾向招男生,因此,我不建议她报这类专业。
我们买了本张雪峰团队整理的高考专业书籍,一起商量报志愿,发现河南一所一本院校的护理学去年在湖南的录取分数线很低,但学校层次不错,而且湖南省内关注它的人少。于是我们把这个学校报为第一志愿,没想到真的“捡漏”录取。不过,她没被护理专业录取,而是被阴差阳错地调剂到了她本来就想读的材料专业。
查报考信息的时候,我感觉现在互联网信息获取渠道比我高考那时丰富多了。此外,对于文科生而言,2025年的填报建议居然和2021年很相似,热门的依然是文学、法学、财会这些利于考公考编的专业。
小颖
2024年内蒙古文科高考557分
全省1400名左右
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省属定向师范生
作为内蒙古最后一届文理分科的老高考考生,我的高考分数超一本线大概60分。这个分数能上一些末流985和一部分顶尖985的冷门专业,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专业。
最后我选择了报考公费师范生的提前批,原因有多方面。一方面,家里当老师的亲戚比较多,有几个国家定向师范的哥哥姐姐,他们比较了解这个定向师范的政策。从高二下学期起,家人就希望我读公费师范专业。起初我有些抵触,既不想当老师,又有点“名校情结”。但另一方面,我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粉领月薪3000”这类话题,再加上一些亲戚的孩子考了三年公务员或研究生都没上岸,在家庭聚会上显得很沮丧。这些都影响了我的选择。
2024年7月7日,早上九点左右,小颖在报考提前批。(图/受访者供图)
提前批填报比普通批早两周左右。报考那天,我凌晨五点起床,从包头开车去呼和浩特的升学机构,八点开始填报。提前批和普通批都是动态填报方式,输入考生号和密码后,系统每隔几秒显示学校和专业的实时动态排名。
我报考的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定向准格尔旗)。准格尔旗经济发达,竞争比较激烈,专业只招18人,我刷新几次后,排名一直在13到15名之间,于是填完就安心休息了。
几天后查到了录取结果。得知被录取的那一刻,我心情挺平静的,感觉三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我对大学期待不高,但能学汉语言文学挺好的。我从小就喜欢语文,当时只把汉语言文学放在第一志愿,没考虑其他专业。
2024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师盛湖。(图/受访者供图)
省属定向和国家定向师范是有区别的。对我们这届来说,首先学制不同:国家定向师范是4+2(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两年)再工作,我们是直接读完四年本科就可以上岗。其次,国家定向师范一般读的是国内有名的师范211或985,内蒙古师范大学只有省属定向,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有历史专业。内蒙古民族大学则有历史和政治的定向师范专业,但它的地理位置比较偏。
入学前,我们要与定向地区的教育部门签订合同,毕业后直接去当地任教,有编制,但还不确定具体分配到哪所学校。毕业后,必须在该地工作满6年才能考虑其他去向。准格尔旗离我家开车约三四个小时,不算近,但也能接受。
我高中就读于文科重点班,分数比我高的三位女生也都报了公费师范,现在都成了我的同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设有汉语言专业,该专业下分公费师范和非公费师范两个方向。公费师范有两个班,非公费师范有四个班。虽然课程设置似乎区别不大,但在我们学校,公费师范生被视为“食物链顶端”,录取分数线比非公费师范高出30分左右,而汉语言公费师范生更是“顶端中的顶端”。因为它的录取分数线比数学、地理等公费师范专业更高。
2024年11月,内蒙古师范大学百团大战社团活动,这一面板子是小颖在学生会宣传组和同学做的。(图/受访者供图)
我有不少考得更好的朋友进入了知名985/211高校,我发现,学校间的差距确实不小。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双非本科,教学上难免存在差异,比如课后辅导相对较少。而我在同济大学读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同学,大一就要学编程;在山东大学读工商管理类的同学,作业更多,课程也更丰富。
有时我会遗憾没去成985或是离开本省,但也会开导自己:人生重在知足常乐,别陷入优绩主义的陷阱。毕业后,有一份能提供稳定收入、工作经验的工作已经很不错了。
小水2023年江苏高考 647分
全省排名5800左右南京理工大学通信工程
我小时候读了很多科普书籍,像《十万个为什么》,甚至梦想当宇航员,但因为身体素质一般,而且近视,所以无法实现这个梦想。后来上初中,我又看科幻小说,开始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想长大了去南京大学读天文学专业。
说实话,我的高中历史成绩比物理好,但高中选科时还是选择了物理、生物、地理。当时分班时,“学文科没前途”的说法就有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选文科的同学确实不多,我们高中文科生比例大约只有五分之一。
高考出分后,我比南京大学天文系分数线低了20多分。开设天文学专业的院校本来就很少,基本都是顶尖985,比如南大、中科大、北师大、北大,分数线都高。如果完全不挑专业,我的分数能上大约三分之二的985院校,像山东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但江苏学生普遍留在江浙沪地区,如果不是“中九”(中等985)以上的优势专业,大家还是更倾向选择本地更好的211大学。
家人当时还建议我报考军警校,我的分数也够得着。但我兴趣不大,而且身体素质不符合要求,父母也觉得有道理,就不考虑军警校了。虽然我个人更倾向纯理论专业,如天文学、物理学,但是这些专业就业难度不小。我有亲戚在南航读化学,一路读到博士才留校任教。我觉得这条路耗时太长,自己可能坚持不了,而且也不想只局限于当老师这一条路。
排除了偏理论的学科后,我和父母开始考虑就业前景较好的技术型专业,比如电子、计算机等理工科方向。因为我父母是理工科背景,朋友家的孩子也大多读理工科,他们普遍反馈是理工科更好就业,于是我和父母达成了一致,报了工科专业。
大一,在上工程训练课。(图/受访者供图)
最后我被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录取了,入学后细分方向,包括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我选择了通信工程,一个非常老牌又传统的工科专业。目前来说,学业压力还好,如果只求通过考试,不算特别难。但要学得精通,能独立设计点东西,就有挑战性了。
我这个暑假在准备专业竞赛,像工科专业,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这些比赛,主要是为升学做准备。对我们专业来说,不读研很难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周围环境竞争激烈,学校氛围也比较“卷”,我们专业是最“卷”之一。同学们都在竞争保研资格,想保送到更好的学校。我们专业保研率大约30%,如果能获得保研资格,我希望保研到外校的本专业,像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
大二,在电子设计大赛。(图/受访者供图)
大四时,我要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交换半年,交换生的申请要求首先是英语成绩好,硬性条件是不得挂科,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排名百分比,我不算特别“卷”的,但成绩还可以,在近600人的学院里排前10%。
家里对我未来的职业道路没有特别要求,尊重我的想法,只是希望能稳定些。他们会给一些参考建议,然后设一个底线,比如找不到理想工作,就回家乡找吧。如果有可能,希望我能进入大厂、研究院所,或者读博做大学老师。
我不排斥搞科研,主要看自身能力。我觉得未来做一份比较清闲、体力劳动较少的工作就可以,希望能养活自己,生活轻松些。
作者 | 陈倚编辑 | 腾宇运营 | 罗裔
以上就是gotokaoyan.com关于为了保专业,他们放弃985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