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某航天院校招聘专场
商业航天,招人门槛正在提高
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人才市场也悄悄完成了一轮迭代和洗牌。
锐仕方达最新发布的《2025商业航天薪酬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显示,液体火箭首席工程师年薪中位数82万,卫星载荷系统设计师年薪最高可达65万,应届重点院校硕士在上海的起步月薪已突破2.3万元……
这些不仅是商业航天职位薪酬的变化,更是一部产业冷热交替的晴雨表。
01、薪酬地图,北方跌,南方涨
- 北京招聘量减少,薪资壁垒高
北京作为商业航天传统中心之一,招聘量从2022年的21730个骤降至2024年的13443个,三年降幅38%(原因包括行业头部企业发展趋稳、招聘量趋于稳定等),但月薪仍保持在23768元的高位,企业在用更贵的价钱抢更少的人。
不过考虑到产业发展环境、资源户口等因素,北京的人才壁垒仍然很高。
- 上海、南京、成都则成为“新磁极”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2024年月薪以25202元位居榜首,重点院校硕士起薪达到23130元,较北京高出4.9%,确立了长三角地区的薪资制高点。
南京凭借长三角区位优势,应届硕士起薪20070元,反超广州;成都三年薪资涨幅20.2%,领跑全国。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薪酬壁垒正在形成。上海重点院校硕士起薪相当于武汉同类人才的1.5倍,北京本科重点院校毕业生起薪达19200元,是成都普通院校本科的近2倍。
一方面反映了地区产业成熟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商业航天人才市场可能出现的“阶层固化”——头部城市凭借薪资优势持续吸纳高端人才,而其他地区则面临人才培养与留存的双重挑战。
商业航天的人才版图正在从“单核”转向“多核”,中西部区域中心崛起,但头部城市薪资壁垒更高。
02、三类岗位正在被“重定价”
指南显示,商业航天的薪酬版图上,技术壁垒决定了价值高地。火箭、卫星、设备终端三大类成为行业抢人的主要方向。
火箭领域,火箭工程师(包括总体、动力、电气等)最为稀缺,年薪涨幅24%;特别是在可重复使用火箭进入工程化阶段,火箭回收领域的专家成为“战略资源”。
图/运载火箭领域近一年薪酬情况
卫星方面,卫星通信+AI复合人才供需比1:5。
在卫星和火箭领域的薪酬分布上也可看出,不论企业规模,资历越深、待遇越高。
图/卫星设计与制造领域近一年薪酬情况
6G星地融合、低轨星座组网带来算法、射频、芯片三位一体需求,懂深度学习又懂天线的“混血”人才被头部企业锁仓。
图/地面设备与终端应用领域近一年薪酬情况
此外,在航天法律顾问方面,呈现“薪酬两年翻番”的特征,商业发射、星座频率申请、国际出口管制都需要既懂技术又懂国际空间法的“双语”人才。
总之,一句话:离火箭越近,工资涨得越快。
03、企业分化,商业航天核心岗加价
500-1000人规模的卫星制造企业中,专家级总现金收入达108.4万元,较100人以下企业增长42%;而在1000-5000人规模的运载火箭企业,专家级与助理级收入差高达6倍。
“马太效应”使得头部企业通过高薪形成人才虹吸,中小企业则面临技术骨干流失的困境,专员级在500人以上企业的收入已超过小企业主管级,薪酬倒挂现象加剧了行业人才结构的失衡。
越小越初创的企业,越难找到核心人才。
此外,2025年的商业航天人才市场,正站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
例如,一些商业航天企业也开始“瘦身”,把预算集中投向10%的关键岗位,其余岗位则通过外包或自动化解决。
- 某航天企业:2023年月均招聘222人,2025年月均中招聘骤降至47人,但液体发动机总体设计岗位仍给出35K-70k/月高价。
- 某上海卫星企业:2024年3月招聘222人峰值后,同年12月仅8人,但无线通信架构师仍维持45-75k/月。
- 产业链“温差”明显
行业上游(火箭/卫星研发)呈现的薪酬特点:规模越大,溢价越高。1000-5000人企业的专家级总现金收入112.9万,是100人以下企业的1.5倍。
行业下游(地面设备、应用服务)则呈现规模效应温和,但基层技术岗溢价突出——专员级与主管级收入差距约33%,技术执行层与管理层的界限被抹平。
在配套产业则规模效应最弱,专家级收入91.2万,仅比小企业高16%,技术执行层薪酬趋于扁平。
04、应届生:学历与城市的双重压力
商业航天的应届生中,重点院校硕士与普通院校硕士起薪差距5301元,且差距每年扩大。同样为硕士学历,上海起薪为23130元,而武汉仅为15300元,相差50%。
青岛则是唯一本科应届生起薪万元以下的城市,为统计城市中最低。
考生填志愿和应届生择业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和城市,例如,同样为写代码,在长三角可能比中西部一年多赚5万。
05、商业航天抢人大战,是道双选题
商业航天的关键人才常被当作核心资产之一。
头部企业用“项目制奖金2-3倍年薪”锁死核心团队,等于给员工发“技术期权”;腰部企业则被迫“以薪换时”,用高于自身融资节奏的工资抢人,不过,这也可能引发“扩张-成本-融资”恶性循环。
一些地方政府顺势推出商业航天配套政策,例如,“发射奖励1:1配套”、“人才补贴2000万”,把人才战升级为招商战。
图/约4年前的某单位校园招聘
相对于四、五年前,目前商业航天的人才市场可谓水涨船高。当行业技术窗口期缩短至只有3到5年甚至更少时,“先有人、再有星/箭”成为行业共识。
对一些企业的竞争来说,除了“谁的卫星组网”、“谁的火箭发射”外,同样重要的还包括:“谁能招来关键的人”。
近年的商业航天,类似2000年的互联网、2015年的创业圈:技术爆炸、资本狂飙、人才饥渴、市场蓝海。但历史告诉我们,泡沫褪去后,只有同时掌握技术、资本、人才和市场的企业,才能留在牌桌上。
对求职者而言,发展前景良好、资金保障充裕、文化环境适应等多方面均为要考量的因素。
- 换言之,赌一家能笑到最后的公司。
- 报告累计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236家商业航天企业。
- 涉及的已有统计数据及薪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企业年报以及公开媒体数据等。
参考及引用:
《2025商业航天行业人才薪酬指南》by锐仕方达人才科技集团
https:///show_article_265823.html;
央视新闻、CSDN、猎聘网、智联招聘、boss直聘及网络公开信息。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gotokaoyan.com关于82万年薪是中位数!我国商业航天薪酬地图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