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考研网 资讯 避雷5种白费功夫的学习歪路。

避雷5种白费功夫的学习歪路。

☆ 努力很重要,但是方法也很重要。

☆ “研究生考试”是选拔性考试,它不是一个“谁背得最多、谁背得最好谁就考上”的比赛,而是一场老师们来筛选合格的研究者,将来和自己一起写论文、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未来的“考试”。这样的考试不是知识的重复和背诵的叠加,也不是逐字逐句的复述和好词好句的摘录,它应该是“吸收知识”“理解知识”“深度思考”“应用知识”“举一反三”。

☆ 新传考研便是如此,讲究方法和方向,一旦走错了路,用错了方法,那便是浪费时间。

/⇠避雷避雷避雷避雷

/⇠有则改之老师们

✦ 避雷过度摘抄“语料”

在阅读论文、拓展书目(比如《理解媒介》等学科著作)时,不要抱着“我要把这句话抄下来背一背,将来用到我的论述题里”这样的思维去摘录语句,因为这不仅会让我们的阅读变得非常缓慢甚至低效,实际上未来也根本不可能背诵它们并用在论述题里(要背的东西太多了,轮不上好词好句的)。

我们可以摘录,如果论文或书籍里的某句话真的很棒,很触动你,那么当然可以摘录,但摘录的目的是为了记住当下的感受和思考,记住语言带来的触动,而不是为了“考试”。

所以如果是以考试为目的阅读论文,那么就需要明确,论文中对我们最有帮助的内容是「观点」和「佐证观点的理论」,论文将来融入到我们的答题中时,一般是回答如「谈谈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变化」等考题,在答案中的某一点写道:“学者李岩提出了「媒介化人际传播」的概念,指出当前媒介正和个人交流紧密融入…”

因此,在阅读完一篇论文后,我们可以按照【论文标题与学者】【论文核心观点】【论文拓展理论】三个部分来整理论文内容,这样才能最大化论文对我们考试的帮助,看个例子:


【论文标题与学者】《反向自我呈现: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自我消除行为研究》(董晨宇)

【论文核心观点】反向自我呈现是分手者在社交媒体中通过删除、隐藏或调整内容可见性等方式,主动消除与前任相关的数字痕迹的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常规的自我展示,而是一种逆向的印象管理策略,其本质是通过 “撤展”重构公共形象,强调了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形象的可控。

【论文拓展理论】(1)阿兰·威斯丁提出「消除行为」,认为社交媒体也赋予了个体“消除”的权利,消除是指人们通过物理距离或者信息披露意义上的撤回和退缩来实现自我隐私保护的行为;(2)乔治·西美尔提出「披露与保留的界限」,认为任何个体都有在他者面前保有保护自我隐私和拒绝公开的权利。


这样,我们的论文阅读笔记就足够精简,足够突出重点,也足够为考试所服务了。

✦ 避雷一字一句复述背诵

可能是高中文科学习的习惯,在背书时,很多人会想着要一字不差地把书本内容全部背下来,就能考到不错的分数。但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新传考研不是考「背诵」,而是考「理解」,不是考「张嘴背书」,而是考「动笔写题」,所以背书要背,但不能默背、不能一字不差地复述着背,也不能念经式的靠遍数取胜。

第一,背书要背关键词。背诵类的得分点包括【起源与背景、基本定义、特征与表现、价值意义、不足困境、发展趋势、解困对策、相关案例】,所以背书时,这每个部分每下1-2个关键词即可。

第二,背书不要默背,要默写。在中我向大家介绍了如何用默写代替默背,新传考研最终是要用笔写出一道题的,所以与其背下来,再默下来,倒不如最初就直接默下来。这样能慢慢提升手速、培养答题感觉、学会如何串联关键词、学会如何把「背诵和理解」结合编出一道题,一举四得。

第三,背书不是反复重复,而是记忆叠加。背书不能像小和尚念经一样一遍一遍重复,应该是背一遍,默写一遍,明确自己已经背会的,再重点背自己还不会的;然后再默写,再缩小“不会”的范围,直至这个词被完整地背诵下来。其中每一个步骤都可追溯,每一次背诵痕迹都清晰可见,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有重点地再次巩固背诵,而不是一轮背诵结束,二轮又一次从头开始。

✦ 避雷闷头狂学/学到完美

塔尔德说,人类的行为要不就是创造,要不就是模仿——考研也不例外。大家在备考时,尤其是在「写评论」「写消息」「写论述题」时,千万要避免“不会写硬憋”“闷头狂写”这两大误区,而是要适当借鉴一下优秀的评论员文章,或者优秀的作业,给自己无思绪的写作一点「提示」和「导入」,接下来的写作就会容易很多。

以写评论为例,在拿到一篇评论材料后,我们可以先花上十几分钟分析材料,寻找论点;在确定自己的思路已经穷尽了之后,可以再去搜索和材料相关的主流媒体的评论员文章,看看是否有更新的思路,更好的视角。写作时亦如如此,自己先动笔撰写,如果写得实在不尽如人意,半个小时写了几十个字,那可以先去找一篇类似观点的评论员文章,模仿和学习别人的结构和表达,最后用自己的话写出一篇完整评论。

这种方法背后的可行性类似于小时候考场上写数学题,绞尽脑汁依然写不出来时,听了讲解就能立刻知道自己哪里想错了,知道之后要怎么做的恍然大悟之感。只要前期思考足够充分,看别人的答案或思路模仿写作的过程,也是在将其内化为自己答案的过程。

另外,切忌「追求完美」,避雷「第一次写作业就要写到完美」「不把这个学科完完全全背会绝对不开始下一个学科」这类思想,完成比完美更重要,我们要先迈出第一步,然后修修补补不断累积不断变好。如果第一步就想追求完美,结果就是会永远卡在第一步,无法推进。

✦ 避雷资料囤积/整理数万字笔记

公众号推文+小红书+其他专题笔记/论文等各种资料,每天感觉都被资料堆成了山,何况现在大家都爱用「必考」「押题」「必看」这样的标题(我骂我自己),所以更会导致信息焦虑,出现各种资料囤积行为。


第一,给你手边所有的账号信息标注等级。你可以选择2-3个你必看的账号,以它们的信息为主,其他为辅。就算是新传考研机构账号,如果你能每天完整的吸收2-3个机构账号内容,就已经可以获取到非常全面、非常有用的信息了。


第二,相同类型的资料只选择1种,最多2种,不能再多。越多越乱越浪费时间,踏踏实实背进去的才最有用。比如传播学背诵笔记,大家可以直接以「名词解释小册子」的传播学作为背诵资料;如果实在不放心,也可以以名词解释小册子为主,传播学专题笔记或其他机构的传播学背诵资料为辅,但一定是重点背主要资料,辅助资料来补充。


另外,大家在整理笔记,尤其是电子笔记时,一定要避免「一键复制粘贴」带来的虚假成就感。特别是在整理专题笔记时,会觉得各个论文、各家资料都说得很有道理,这个语句想记,那个观点想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键复制粘贴,一个专题几万字,乍一看很有成就感,之后根本不愿意拿起来再看一眼。


建议大家在整理专题笔记时,不要「复制粘贴」,而是理解论文or推文中的观点,提取关键词,用自己的话重新组合,让这本专题笔记不是资料的拼拼凑凑,而是自己知识理解的合集,这样可能前期整理笔记会花掉较多的时间,但实际上每一次笔记整理,都真正被记住、被理解。


✦ 避雷全盘接受所有学习方法


新传考研的流量热门区域,是「学习方法」:比如教你如何看论文、如何背书效率最高、如何快速做出书本框架等等。

这类文章可以阅读,但如果阅读后觉得你讲的问题我都没有,你讲的方法我都会,那么很好这篇学习技巧就直接被过滤掉了;如果阅读后觉得是有那么点帮助,但我没太明白,那么这篇你也过滤掉,那么多的学习技巧没必要为一两篇看不懂的文章纠结。

但如果你看完之后觉得我好像懂了,我好像悟了,我好像真的给说明白了一点知道8月怎么复习——把这篇文章放在你最显眼的地方,收藏夹或者发给自己的微信,没事拿出来多看看多品品,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多尝试多应用,那这篇推送就算是被你用起来了。

每个考研机构和考研博主每天至少能生产出五种学习方法,一周就是三十五个,但学习方法无论是看论文还是背专题,本质逻辑都大同小异——没有谁最好,只有谁把你教会了。你看懂且能操作的那一篇,要比剩下的三十四篇都有价值。


以上,便是最近又非常多姐妹咨询的“学习误区”,大家可以对照上述“避雷”,有则改之,无责注意之后不要有。虽然可能有些解决建议看起来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比如背诵改默写),但花费有效时间,和浪费无效时间相比,宁愿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


慢慢来,会比较快。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2026届54所院校全程企划」

减少考研投入成本 一站式学习

清晰化院校考查内容 轻量简单

「啊喽哈 你的实务保姆来了」

消息写作、评论写作齐齐搞定

省事、省力、还省心

「知识专题课|知识专题笔记」

传播学、新闻学、网络传播学

三门学科一套课程+笔记速速上岸

「2026版名词解释(正在售卖)」

结构化背诵+贴合教材+轻量记忆

必背300词+扫盲1000词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去更大的世界 做更有趣的人 」

值日生酒醒时间:9:00-19:00

以上就是gotokaoyan.com关于避雷5种白费功夫的学习歪路。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goto考研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tokaoyan.com/19656.html

作者: 资格社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