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考研网 资讯 清北扩招21人!上海高中“强基”录取排名,深层利益博弈显现

清北扩招21人!上海高中“强基”录取排名,深层利益博弈显现

2025年高考,是一个面临大变局的年代。根据媒体报道,江西省瑞昌市第一中学共有3名学生放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的招生考试,选择了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的热门专业,导致班主任在失望之余,被迫解散班级群。

在浙江省等省份,上海交通大学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线,超过了清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而江西省上饶市余干中学的部分学生放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致使学校发“阴阳”喜报,一方面说明学校有三名同学录取到北京大学;另一方面,指责多名同学放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或冷门专业,却选择了部分高校的热门专业,导致学校录取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顶尖高校的人数下降。

以上事件都在网络上发酵,冲上热搜,放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等顶尖大学“强基计划”或冷门专业,这样的行为,引起了网友们、老师们、家长们和考生们的激烈争论。

这一现象折射出区域教育生态、人才培养导向与社会价值认知的多重差异,其背后是教育资源分布、政策执行效能与考生发展诉求与利益的深层博弈。

一、教育资源禀赋的梯度差异

上海作为全国教育高地,拥有完整的基础教育竞赛培养体系。2024年五大学科竞赛国家集训队中,上海数学奥赛12人、物理奥赛8人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这种竞赛优势直接转化为强基计划的录取竞争力——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强基班明确要求学生参与高端芯片、智能科技等国家战略领域的科研实践,并提供本博衔接培养。

反观江西等中西部省份,由于缺乏顶尖竞赛教练团队和实验室资源,学生在强基计划校考中处于劣势。例如,江西瑞昌一中高分考生因竞赛培训投入与录取结果失衡,引发家校矛盾,凸显基础学科培养的资源鸿沟。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分化

上海高校通过“学科交叉+战略导向”重构强基计划吸引力。复旦大学新增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将人工智能算法融入数学基础课程;上海交通大学物理学强基班开设半导体物理、智能科技等交叉课程,形成“数理基础+应用前沿”的培养方式。

这种模式既回应国家“卡脖子”技术攻关需求,又为学生提供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热门领域的就业出口。而江西等地投放的强基专业多集中于护理学、土木工程等传统学科,与长三角高校的人工智能、微电子等王牌专业形成鲜明对比。当清北冷门专业与上海交大概率论与数据科学(A+学科)等选项并存时,考生的理性选择成为必然。

三、社会价值认知的代际变迁

新一代考生更注重“专业适配度”与“发展可持续性”。上海考生家庭普遍具备较强的学术资本,能够支持子女从事基础学科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强基生可参与张江实验室的芯片设计项目,其科研成果可直接对接中芯国际等企业。而江西考生家庭更倾向于选择计算机、临床医学等“就业保险箱”专业。

数据显示,2025届计算机专业就业率超95%,基础学科不足70%,这种现实考量使得江西高分考生放弃清北冷门专业,转投复旦、浙大的热门方向。

四、政策执行效能的区域落差

上海通过“基础教育改革+高校协同”形成强基生态闭环。基础教育阶段,上海推行项目化学习、AI课程等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高校层面,复旦、交大等校建立“中学——大学”联合培养基地,提前锁定优质生源。

反观江西,强基计划宣传多依赖传统渠道,部分中学甚至存在“唯清北论”的政绩导向,导致学生误判专业价值。这种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梗阻,加剧了区域间的招生失衡。

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强基计划的实施需打破“一刀切”模式,通过差异化政策设计(如中西部专项培养计划)、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及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启蒙,重塑基础学科的社会价值认同。唯有构建“选拔——培养——就业”的全链条支持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强基固本”的国家人才战略目标。

不可否认,对于绝大多数家长和学子而言,他们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会认为放弃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考生,是很“傻”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请看上海市学子的选择。

根据上海市部分普通高中在官方网站或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消息,我们将上海市高中学校2025年高考“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人数,进行整理分析,希望对网友们、考生们、家长们、考生们有启发意义。

2025年清华大学在上海市“强基计划”的招生总计划,共有45人。其中,理科类专业共招40人,文科类专业共招5人。北京大学在上海市的“强基计划”共投放40个招生计划。其中,物理和化学组的招生人数为35人,文科专业组共招生5人。

然而,通过2025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上海市“强基计划”实际招生人数看,有较大的扩招。从统计数据来看,上海中学2025年“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华大学共有13人,北京大学共有17人,总人数达到了30人之多,占比约为28.30%,超过了1/4,排名上海市第一位。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清华大学录取4人,北京大学录取18人,录取总人数达到了22人,占全部总人数的20.75%,排名上海市第二位。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录取到清华大学的人数为8人,录取到北京大学的人数为11人,共19人,占比约为17.92%,排名上海市第三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华大学共8人,录取到北京大学共4人,总人数12人,占比约为11.37%。

以上四所高中学校,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总人数,均超过了10人,处于断层式领先的地位。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本部,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松江校区、普陀校区、紫竹校区,录取到清华大学的总人数是7人,录取到北京大学的总人数是20人,总人数为27人,占总人数106人的约25.47%,也超过了1/4。与上海中学可以比肩。

共有21所高中学校,有学子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上海市“强基计划”投放的总计划85人相比,增加了21人,总扩招率约为24.71%,近1/4。

这充分说明,上海市学子的优秀,也说明他们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充满了热情。希望上海市高考学子的选择,对其他省份的学子选择,提供样本和借鉴。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以上就是gotokaoyan.com关于清北扩招21人!上海高中“强基”录取排名,深层利益博弈显现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goto考研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tokaoyan.com/19512.html

作者: 资格社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