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12月考研几月出成绩—考研一般多少分就稳了这个问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5考研骤降,26考研红利期真的结束了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年考研界和研究生圈里出现了很多“反常”的现象:
一是考研报考人数持续下降,好像考的人越来越少了;二是越来越多研究生吐槽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没有offer。
*图源网络
这些好像在告诉我们一件事:考研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
甚至还有网友预测,大胆预测26考研报考人数会暴跌
*图源网络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读研的意义还大吗?读研还能帮我找工作吗?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考研红利期已经过去?
大家回想一下,在10年前的今天,听到“研究生”这三个字,心中会是极其崇拜的。
那时候,研究生学历还是非常值钱的,考公竞争压力小,工作可选择的多。
到了今天,一切的变化,都在让我们承认一点事实:读研的红利好像已经没了。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研究生扩招,学历出现贬值
近几年,研究生年年扩招,逼得很多就业岗位门槛变高。以前只需要本科的岗位,现在也基本上要研究生起步。
比如山西康乐幼儿园公开招聘2名博士研究生。看到没,是幼儿园要博士!
*图源网络
02 研究生offer获得率低于比本科生
去年的就业大环境真的不好,比如智联招聘发布的关于《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显示:
硕博学历应届毕业生offer获得率为44.4%,较去年下降12.3%,且低于本科生的45.4%。
*图源网络
有一半以上的研究生都没有找到工作,可以说,2024年研究生成了就业最难的一年。
并且,普通家庭的孩子已不能通过读研打破阶级壁垒,“小镇做题家”通过做题改变命运已经成为过去。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读研这件事情承载着研究生本人以及整个家庭的期待,大家都期待孩子可以在研究生毕业后找到不错的工作、改变命运。
而现实却啪啪打脸!研究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好的单位的岗位数量却并没有增加,普通家庭的研究生,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都很不容易。
真的就像之前很多人说的那样“寒门再难出贵子”。
还有必要考研吗
那么,考研真的不值得了吗?小编认为不是的!
一方面来说,当岗位要求水涨船高,研究生学历成为标配,大家是不是更得拥有一个?
另一方面来说,研究生持续扩招,但扩招主要集中在双非院校,985/211的研究生变得更难考了,它们的含金量还是在的。
之所以会有很多人认为“研究生不值得考”,是因为“值不值”本身就是一个比较,这句话是需要搭配前提条件的。
很多人觉得不值得的前提条件,比如说:本科院校是985/211,双非研究生值不值得考?
确实本科是“985”或者“211”院校,考研再选择“双非”院校的话,可能会觉得没啥用。
但如果,你本科本来就是普通二本或者三本乃至于“专升本”,那么,考研考“双非”院校,小编认为还是非常值得的。
除吃之外,很多人觉得不值得的前提条件还有:公务员考试上岸了,同时上岸双非研究生,值不值得读?
这种情况下,可能读个“双非”院校真的不是什么必需品。
毕竟近几年就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读了“双非”硕士以后毕业出来仍然需要面对工作难找的现状。
但是相反地,如果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说目前的能力也找不到好工作,那么小编认为提升学历永远不会错。
并且无论是找工作还是考公,向来都是“学历>学校”。
即便是投简历找工作,岗位里会有对“学历”的要求,但基本都没有对学校的要求(极少数会要求“985”、“211”大学或者“双一流”大学,但也不会具体到什么院校)。
虽然,考研的红利可能变小了,但需要注意,考研的风口确实也来了!
26考研是风口的原因
首先,关于26考研报考人数推测方面:26考研报考人数可能还会下降!
我们可以看到,在2023年之前,国考和考研报名人数都在稳步增长,而在2024年时,国考和考研报名人数总和稳定在了730万人左右。
而在2025年的报名中,考研报名人数下降50万,国考报名人数增长了近40万,同样稳定在总报名人数730万左右的状态。
*图源网络
可以看出来,虽然2024、2025考研人数均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大家都躺平了,反而是考生们的选择更加理智了,会综合自身和环境,选择更加适合自己/有利的选项。
并且26年的就业环境依旧如此,甚至可能更加严峻,预估26国考报名人数还会继续上涨。
那么在两者总报名人数逐渐稳定的情况下,26考研报名人数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除了26考研报考人数之外,还有一些信号,证明了26考研是风口。
新增1924个硕士点开始招生
去年,国务院官宣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在这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有小部分已经开始在25考研进行招生,但大部分还没有,基本都会在这两年投入招生。
其中,除了985、211新增之外,还有唐山师范学院、运城学院、德州学院等高校,新增的硕士点,涉及理、工、农、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
对只想要刷学历,把读研当作考公跳板的同学来说,确实是个捡漏的好机会。
考研招生环节更加规范统一
从考研科目上看,专业课改统考成了大势所趋,现在很多专业课都加入统考/联考大军,让所有人都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会更公平。
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统考专业课名单:
*图源研招网
在考研流程上,一志愿复试时间统一化。让所有院校在4月8日前完成复试工作,避免调剂开始了,复试还没出结果的情况。
*图源研招网:2025年研招规定
而且调剂方面,也更加公平规范了:统一信息发布的时间、平台,防止部分学校“抢跑”,都是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等,保证调剂过程公平。
统一调剂信息发布平台:各高校都需在研招网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调剂”板块发布;
*图源研招网:2025年研招规定
统一调剂信息发布时间:不得早于3月28日;
统一调剂正式开始时间:从4月8日起,不得“抢跑”;
复试内容更加注重综合能力
在25考研研招管理规定的在第四十七条中,特别增加了既要注重考生的学业知识,也要注重考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和科研创新潜质,既要注重考生的考试成绩,也要注重考生的一贯学业表现。
并且在面试组织上,25考研很多高校都坚持“三随机”管理:随机选定考生次序、随机确定考核组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等机制。
*图源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
可以说复试过程更阳光,也不用再煞费心机去联系导师了。
25考研难度过高,26将触底反弹
近几年考研的题确实是越来越难了,而且考核也更加灵活。
往年虽然也难,但今年有些院校的复试单科线甚至掉到了30分,真的是太夸张了。
*图源广西大学研究生院
这么低的分数线,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26不至于再这么抽象下去了。
并且,在经济萧条、就业环境疲软的这几年,工作不再好找,但读个研至少能提升学历,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
最后,小编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不要盲目跟风,坚定选择,一直走下去!
用AI打败AI,毕业论文AI检测靠谱吗?
临近毕业,为了论文达到AI率标准,有一批大学生不得不狠狠修改论文。
对于一些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而言,除了传统的查重、盲审、答辩,毕业路上又多了一道关卡——AIGC检测。
收到学校对毕业论文进行AIGC检测的通知,大四学生一帆对“用AI查AI”的方式感到不放心。而检测结果让他惊讶:“虽然我自己写的几个段落被误判为99%AI,但没想到我用AI润色的部分也被查出来了”。
利用系统改写后,他产生了好奇:“降AI也是AI写的,为什么就查不出来?”查看修改内容后,他发现“系统降AI方法就是删掉逻辑词、把很多话的表述变成口水话”。
对于AI率降低后的论文,他认为“论文质量反而下降了,但为了合格,只能这样改。”
AI 检测再“升级”,不仅判 AI 率还能判论文质量?
论文“AI味”渐浓,是全球高校共同面对的新难题。
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在2024年对3000多名中国高校师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近三成大学生将AI用于论文或作业写作。
2025年Open AI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大学生使用ChatGPT,他们发送的约四分之一的消息与学习和学校作业相关”,内容涵盖构思论文框架、寻找主题和拓展观点等。
2024年初,福州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了毕业论文(设计)AIGC 检测的通知。相比2024年,今年有更多高校将AIGC检测列入了毕业论文评价体系。西南大学、浙江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纷纷颁布关于2025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AIGC检测的通知。
部分去年已采纳AIGC检测的高校则在今年提出了更细致的规定。以福州大学为例,去年的要求是“AIGC检测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和校级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选参考依据”。到今年,校方指导文件明确指出“AIGC全文检测值应≤20%”,并规定终稿环节“查重检测或AIGC检测第二次才通过的论文最终总评成绩只能记作及格”。
在检测AI率的基础上,一些高校进一步采用了AI智评系统,用以评判论文质量。有别于拿AI率作为优秀论文参考依据,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温州理工学院等高校采用AI智评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评级,结果包含四个等级:A(良好论文)、B(合格论文)、C(建议修改)、D(高危论文)。
这些评级意味着什么?不同的高校有着不同的标准,构成了难度不一的毕业门槛。网友@可回收分享自己查重定稿后,论文却被智评系统评为C级,她的学校要求论文达到B级才能答辩。网友@一往无前和网友@lady luck则表示自己的学校要求C级即可达标。
根据校方指导文件,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依据AI评估的结果对论文进一步修改。比如,广东海洋大学要求盲审前,“AI智评结果为C或D以及检测智能生成内容比例超过40%的论文,应予以修改完善”。江苏大学则将AI 论文质量评估系统给出的数值列入了检测标准,要求评估数值“原则上预估合格概率要高于 75%;低于 75%的,需做进一步优化和修改”。
又贵又不稳定,大学生被AIGC检测困扰
“查了两次AI率,花了140块,太贵了。”考虑到一旦利用学校免费的查询次数,论文会被计入系统成为定稿,应届生立君将论文在其他平台进行了检测,确保AI率稳定,“一般大家都会提前自费查好,我们不敢把学校的检测次数当作试错”。
区别于论文查重精确到重合的语句标识,AIGC检测以片段为单位,这意味着修改范围扩大和不确定性增加。而面对被系统识别为“疑似AI生成”的专业术语和著作原文,不少大学生感到困惑。
网友@小狐狸在人间种花分享了自己的毕业论文检测记录,在正文一字未改、仅添加了参考文献表和封面的情况下,间隔两小时后的AI特征值从27.2%骤降为0.5%。对于花了两百块钱得到的这一波动检测结果,她感到无奈:“现在花钱查的结果也不敢相信了,好怕学校查重不过”。
评论区里,大学生们倾诉着类似的苦恼,获得高赞的网友@来一口猫钧嘛评论称“很多自己写的都会被判定AI,我的摘要写不好,最后是老师给我写的,也被判为中度AI了”;网友@圆镜表示“我连引用的北大核心参考文献都被说是AI”。
“AI率降低后,我的论文却变味了”
目前高校采用的主流检测系统在2024到2025年间先后更新。维普于2025年2月26日完成AIGC检测更新,表示其“增强了对最新AI模型的检测效果”;知网个人查重服务系统于2025年2月13日进行了AIGC检测服务升级;格子达在2025年3月6日发布了AIGC检测3.0版本。
为了探究系统升级是否有效,澎湃新闻记者将去年《换个平台就相差 32%,AI 论文检测成玄学》用于AIGC检测的同一篇“完全由AI生成”的论文投入相同的高校常用检测系统进行了检测。从结果来看,部分网站识别“完全由AI生成文本”的能力有所上升,但不同网站的差异仍然明显。
“我用AI帮我翻译的英文摘要都被识别出来了”。因此,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晨夕认为,检测系统对于AI生成内容的判断还是准确的。但对于AI检测带来论文逻辑性减弱的后果,他感到无奈。为让AI率更低,他不得不在论文中的许多实验步骤前都加上了“我们”,原本清晰的实验说明,变成了“我们通过……,并且我们通过……,从而我们就能得到”的赘余版本。
AI检测器的误判概率大吗?一篇2024年教育技术领域的Q1级顶刊论文在检测了七款国外主流AI检测器后发现,这些检测器对未经过改写的AI生成内容的平均识别准确率为39.5%,对于人类写作的对照样本识别准确率为67%。这意味着人类有33%的概率被误判为AI,而AI却有高于60%的概率可以蒙混过关。
在新版本发布的公告中,格子达将其中一条区分人与AI创作的标准描述为:人类写作存在合理的不确定性,AI生成的文本过于“流畅”。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们的无奈:为了降低AI率,不得不把论文改“笨”。
网友@江枫渔火对愁眠 分享了为AI率折腰的经历,她抱着把论文修改到最好的心态,却不得不弱化逻辑性,改书面语为口语,“虽然AI率达标了,终于定稿了,但是我对自己的论文不满意了,自己把自己的论文改烂真的很难受”。
网络上也有不少经验帖分享用AI打败AI的方法,但更改后的论文质量大打折扣。尝试过用系统降低AI率的一帆表示,AI改写的语句“不像人写的”。删减逻辑词、增加口水话后,论文与严谨、专业的大众印象渐行渐远。
采纳AI检测器,国外高校态度审慎
除了类似“AI 检测率”这样的硬指标划定,国内一些高校也在探索其他规范使用 AI 的方式,比如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部设计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情况说明表》,由学生自主披露论文中的 AI 使用情况。
而使用了AI智评系统的广东海洋大学也在指导文件里公布了允许使用AI工具的范围,如“可用于文献检索、关键词推荐和文献管理,但需确保引用文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可用于推荐统计图表类型和辅助制图,但不得用于生成或修改原始研究数据及关键研究图表”。
关于AI检测器,美国前20所顶尖高校普遍持“不建议使用”态度,考虑的主要因素为现有检测技术不成熟、系统无法提供证据、误判和漏判现象频出。
Open AI公司在官网“教育者常见问题解答”中称:“我们对检测器的研究表明它们并不可靠,因为教育工作者可能会对学生作出判断,并造成长期影响”。在训练过程中,其研发的AI生成内容检测器将莎士比亚的作品和《独立宣言》等人类撰写的内容标记为 AI 生成。
国内主流AIGC检测平台目前并未披露具体的训练集;对于相关的大模型原理,公开表述也比较模糊。以维普为例,其在官网对于判断标准的描述是“AIGC检测是运用AI大模型,预先对各大AIGC模型生成的海量文本数据进行特征反向演算,掌握AIGC模型文本生成的规律”。
根据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1月24日公布的专利《AI生成学术文本的判断方法、装置及相关产品》,其检测系统判定原理如下:首先“利用大模型对‘待判断’学术文本进行改写 ”,再通过对比改写前后的文本,判断该学术文本是否由AI生成。
AI检测技术落后于AI生成技术的现状,导致规避检测变得相对容易。上文提及的检测了七款国外主流AI检测器的2024年顶刊论文还提到,即便是相对简单的内容操控(例如添加拼写错误、增加文本波动性)也能非常有效地规避检测;“具备技术敏感度、资源且有意愿的个体”则能更轻易将AI生成内容伪装成人类所写。这就意味着,滥用AI技术的学生并不担忧检测器的考验,而手写论文的学生却可能因误判而受煎熬。
2024年12月,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大语言模型技术背景下重塑研究生论文评价与指导》指出,高校采用“AIGC值”标准要求学生,可能容易导致师生之间陷入“猫捉老鼠”困境——“检测软件不断更新换代,抄袭者随之不断寻求新的规避办法”。“学生将精力投入无意义的表达变换的文字游戏中”,或许才是AIGC检测最大的隐患。
澎湃新闻特约作者 何洛伊 记者 卫瑶 舒怡尔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12月考研几月出成绩—考研一般多少分就稳了和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用户评论
無極卍盜
我这个月才报名考研😭,还有点没缓过来怎么办?12月份考试真是有点紧张啊,还是早点熟悉题型最重要吧!什么时候公布成绩啊,我也想知道大概过线分数…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败类
12月份考研就该想想明年目标院校的录取分数啦,听说有些985在今年降低了批次要求,有机会可以冲一把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又落空
我考研两年了,还是没有拿到理想的分数😭 每年都有很多同学说考研就稳了… 真希望12月份能有好的表现,不纠结过往的遗憾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每个学校公布成绩的时间都不一样啊!我去年12月考的,结果是过年后才出来的。现在这种节奏感觉很慢… 希望今年能早一点结束这个痛苦的等待过程!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12月份考研确实压力大!很多同学都选择提前复习,为了拼尽全力抓住最后的机会。不过也要记得保持良好的心态,过度焦虑反而不利于发挥!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说起来每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都很不一样,我去年考研的时候查了一下,竞争激烈的一般都是 90 分左右起步… 所以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院校实力,合理规划学习计划才能稳住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是梦遥不可及
我是12月份考研的学生!我已经努力复习了几个月,希望能拿到理想的分数。希望12月份考试顺利,成绩也会好~!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说实话,我觉得考研稳定分数线上限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因为各个院校的录取情况都不一样,而且每年还会根据不同因素有所调整。最稳妥的方法还是好好复习,让自己把握住竞争优势。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寂莫
我刚看到这篇公众号的文章,感觉写的太浅了!考研哪哪儿稳定不了啊 😭 尤其是很多热门专业和985院校,分数要求极高…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要冷战i
看了很多考研经验总结,最终发现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12月份考试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摸透考点体系是关键!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减肥伤身#
我12月份打算考研,刚入一本模拟题,感觉难度还是挺高的啊… 这段时间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效率呢?可以分享一下各位大佬的经验吗?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建议大家不要太纠结过线分数这个问题,因为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录取标准,而且还有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最终结果。关键还是做好充分准备,争取最佳发挥!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真的希望各个院校都能早一点公布12月份考研成绩啊!现在心里有点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箜篌引
考试阶段要做好心理调节,保持冷静和自信 心情好的时候才会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学习。希望12月份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暯小萱◆
12月份考研确实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要做好规划,合理安排时间,才能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熏染
有些朋友说考研就稳了,这说法我觉得太绝对了!因为每个人学习水平和考试心态都不一样,所以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判断。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每个院校的招生计划和录取标准都会有所不同,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要做好充分了解,不要盲目追求排名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我去年12月份考研的时候,复习计划其实做得不错,但是考试当天还是有点紧张,发挥没有达到预期… 所以希望今年的考生们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情发挥!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