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2021年考研人数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统计分析】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2021年考研人数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统计分析】的知识,包括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破纪录!457万人报名考研,上岸率仅26%,00后:就是不想工作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陈佳慧
在广州读大学的文海阳参加了2022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388分,顺利进入复试。他报考的专业招收32人,他最终排名39名,考研“上岸”失败。
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创下历史新高,增幅达到21%。同时,2021年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117.7万,2022年预计达到120万左右。
虽然招生人数不断增长,按照上述数据计算,2022届考研“上岸”率仅为26%,仍将有300多万考生落榜。
文海阳就是457万分之一,也是落榜的300多万分之一。他不甘心,已经摸到了“岸边”,却没上去。文海阳打算报考2023年的考研,准备“二战”。
据新东方发布的《23考研年度报告》预计,2023年考研全国报名人数可能突破520万。文海阳的“二战”之路也不易走。
4月12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时代财经表示,考研人数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所以很多学生把考研作为毕业之后的出路;另外,现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围绕考研来组织教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海阳出生于2000年2月,湖南衡阳人,从小跟随父母生活在广州。目前就读于广东财经大学新闻学专业。
大一、大二时,文海阳从未动过考研的念头,也没有规划过自己的学业和职业道路。只因父母希望他考研,文海阳面前才有了考研这个选项。
“我很少想毕业之后去干嘛,所以在面临抉择时,就会产生一种迷茫和恐惧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选择考研就像去高考一样,理所当然。”文海阳对时代财经直言,“如果能上岸,我就还能保持学生的身份,暂时逃避自己的迷茫,说白了就是没有做好去社会上工作的心理准备。”
实际上,22岁的文海阳对于自己是否考研做过理性的考量。
他知道考研可以带给他的好处,比如提升学历,增长见识;作为从小在广州长大的湖南人想去长沙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也对比过,如果直接工作,他会收获些什么;以及考研失败的后果,自己能不能承担。
都想明白了,文海阳决定开始考研,那时已是2021年的六七月份,距离2022年考研初试只有不到半年的复习时间。他的目标院校是双一流高校湖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竞争无疑是残酷的。2021年,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招收学硕和专硕学生50多人,但报名人数高达1572人,报录比约为30:1。文海阳不知道他参加的2022届考研的报录比是多少,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只会比去年更多,不会减少”。
文海阳的初试成绩是388分,专业排名48名,专业排名第一的考生分数为413分。学校规定,380分以上的考生都可进入复试,最终,进入复试的人数为100人,“大家分数都咬的很紧”。
要知道,2021年复试线是355分,最终录取的最低分数是357分。
与文海阳一样,不少考生都考了一个不错的分数,但专业排名并不高。“太卷了,很多院校都向400分看齐了”。
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考研国家线显示,新闻与传播专业以367分成为国家线“卷王”。多所高校公布自划线,这个专业的分数线涨至390+,创历年新高。
虽然结果不甚完美,但对文海阳来说,考研的过程很治愈。
大学期间,他没有认真去上一门课,没有认真准备期末考试。而在备考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可以早上六点半起床,可以一天高效学习10个小时以上,原来自己之前没认真听讲的科目那么有意思,原来自己有能够沉下心来做一件事的能力。
对于小果来说,是否考研这个问题,她在大一下学期时就有了明确的答案:不考。
2001年出生的小果目前就读于广东某高校的英语专业。在她看来,备考人的情绪崩溃和考上研之后的道路,都不是她想要的。
“现在考研越来越卷,今年那么多400分以上的考生。我的专业成绩不算拔尖,也不是喜欢学习的人,更不想研究些什么。研究生毕业出来还是要找工作,但在自己读研期间,本科生可能已经积累了相关工作经验,也有了升职或提资的能力了。”小果对时代财经解释,“而且家里人也没要求我考研。”
小果坦言,与考研相比,自己更倾向于考公,或者回家乡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但由于自己对所学的文学英语专业较抵触,未来从事一些薪资待遇不算很差,但和英语无关的工作的可能性也很大。
“我也没什么很大的志向,能快乐生活就行。”小果说。
与小果和文海阳明确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不同,“很多00后考研是被裹挟的,是被迫‘营业’的”,熊丙奇说,00后的学生考研更加不理性,更加焦虑,更加内卷。
文海阳深有体会。在自己最初接触到考研信息时,有无数的声音向自己贩卖焦虑,如就业压力大,薪资待遇不好;如果是研究生学历,那么就业阻力就很小;周边的人都在考研,自己也应该去考等。
“所以,在各种声音的渲染下,很多人就会选择去考研,实际上,我们的考研更多的是跟风考研,没有去匹配自己的实际需求,这是不太好的一面”,文海阳说。
在熊丙奇看来,考研会导致更多的焦虑,“本来本科毕业就能找到工作,现在一定要去考研,考完研之后找的工作还是跟本科差不多,就业的比例也差不多。”
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万人,同比净增167万人,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据光明网报道,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接近应届毕业生的一半。文章称,研究生教育,“学术研究”的色彩正在淡化,反倒更像是求职敲门砖。考研学生把考上称为“上岸”,这很形象,这说明考研是种刚需——渡过风浪、踏上陆地才有安稳,而不是为了从容不迫的学术兴趣。
因此,“必须要求高校回归本身的办学定位,给学生完整的本科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要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考研”,熊丙奇认为。
同时,00后的学生要对自身有一个理性的要求和定位,要对自己的大学学业进行理性的规划,尤其是要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如果你能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实际上你的就业竞争能力就比较强,而如果你仅仅是围绕考研来进行学习,那么除了考研科目外,就没有其他能力的培养,很显然你就业就比较难,即便你考上了研究生,你在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成长可能也存在问题,毕业之后,也难以就业”,熊丙奇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文海阳、小果为化名)
刚刚,教育部重磅发布!全国在学博士超50万,在学硕士超282万
每经编辑:孙志成,易启江
近日,随着2022年考研分数不断出炉,各路网友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据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457万,比2021年增长80万,增幅为21%。从近年数据来看,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1年比2020年增加了36万人。自2016年起,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长15.8%。
随着考研热度越来越高,不少人都陷入了“学历内卷”的焦虑之中,认为“本科遍地走,研究生不值钱”。
3月1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主要结果,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
一、学前教育
2021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9.48万所。在园幼儿4805.21万人,其中,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4218.20万人,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78%。共有学前教育专任教师319.10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学率88.1%。
二、义务教育
2021年,全国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72万所。在校生1.58亿人。专任教师1057.19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4%。
全国共有小学15.43万所。小学招生1782.58万人,在校生1.08亿人。共有小学专任教师660.08万人。
全国共有初中5.29万所。初中招生1705.44万人,在校生5018.44万人。共有初中专任教师397.11万人。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21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4%。
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6万所。招生904.95万人,在校生2605.03万人。共有普通高中专任教师202.83万人。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招生488.99万人,在校生1311.81万人。共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69.54万人。
四、高等教育
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
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893.10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
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
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78.53万人,在校生832.65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283.92万人,在校生873.90万人。
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 188.5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6.9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56万人;高职(专科)学校57.02万人;成人高校1.97万人。
五、特殊教育
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288所。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91万人,在校生91.98万人。共有特殊教育专任教师6.94万人。
(附注: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此前,据“七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去年12月11日,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北京居民受教育水平全国领先。
蓝皮书显示,2020年北京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64年,位居全国第一;每10万人中有41980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位居全国首位,远高于15467人的全国平均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指社会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目前为16—59岁)的人口人均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数,是反映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综合指标。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去年曾表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对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国家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意味着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珏表示,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体现了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水平,这是衡量核心竞争力及创新发展能力的国际通用基础性指标。
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给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张珏介绍到,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对146个国家1950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由此转化而来的经济总量至少增加2%;世界银行相关研究也表明,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时间每增加1年,国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9%。
根据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及其团队的研究,对制造业企业的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改变为高中学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将提高24%;如果全部改变为大专学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75%;由大专到本科,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 。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表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很低,大概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平。到了2011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7.5年。目前,国际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4年。“2011年,我们就超过了国际平均线。”
编辑|孙志成 易启江 杜恒峰
校对|何小桃
封面图自摄图网-ID:500932685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教育部官网、中国青年报、等
俄罗斯、乌克兰爆发战争,全球市场大震荡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战事、市场、全球外交相关动态⬇
每日经济新闻
好了,关于2021年考研人数统计【2021年考研人数统计分析】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用户评论
凉笙墨染
今年考研报名人数确实挺多的啊,看来大家都想提升自己,未来可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街浪途
这个数据可以预见,研究生学历的认可度现在还是蛮高的。 不过竞争也会激烈很多。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一个人
每年考研的数据都让人感叹人家的拼劲,我也希望能有一个目标,努力争取一次考研机会!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感觉今年考研人数又创了新高?压力可就大了,希望可以多看看学习资源啊,加强备战。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醉枫染墨
数据上体现出来的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说明很多人都渴望更高层次的教育,而竞争激烈也是考研的现实考验,要做好充分准备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刺心爱人i
作为一名正在备考的小伙伴,看到这个数据也多少有点压力,但更坚定了我的决心,加油!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丢了爱情i
为什么每年考研人数都这么多呢?是不是大家都想找一份好工作啊?希望考研不只是为了名和利。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羁绊你
这个分析说得很客观,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只要努力备战,目标实现不是梦。相信自己能够拿到理想的学校!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对数据很感兴趣,想知道哪些地方的人群报名最多?是不是都市人口占比比较高?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罪歌
我想问问有没有专门针对考研人数变化趋势的研究啊?感觉这些数据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坏小子不坏
其实我也在犹豫要不要考研,但是我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专业选择的分析报告,这样才能更理智地做出决定。(来自读研究生微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十言i
这份统计数据很有意义,能够更清晰地了解社会考生群体动态,也会让相关机构针对性地调整资源分配和政策制定!真是太棒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恃无恐
希望这些数据能为考研学子和家长提供一些参考信息,不要盲目追逐热点专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将来才能更轻松、更有成就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我感觉今年申请人数增加的最多的应该是“新兴”的热门专业吧?因为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数据分析非常全面,也很客观地反映了各个学科的发展趋势,希望能有更多深入探讨的后续研究!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櫻之舞﹏
我想知道今年考研人数增长幅度最大的省份在哪里?是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性更大?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家的爱豆是怪比i
这篇文章让我对考研这件事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明年有机会再挑战一下,加油!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相忘
数据能反映当时的情况,但不能预测未来走向,我们应该理性看待考研浪潮,把学习当成成长之路,而不是为了考试的压力而焦虑!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