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今年3月底碧桂园发布的2024年年报来看,这家曾经的行业龙头归属公司股东应占损失约328亿元,虽然亏损同比大幅减少,但债务仍然压顶。面对流动性枯竭,以及在“保交楼”和“保主体”的双重压力下,碧桂园如何“砸锅卖铁”自救?又能否顺利进行债务重组?
碧桂园高管再次被公开谴责
日前,上交所发布公告,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碧桂园地产集团”)因未能按时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对碧桂园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及时任董事长杨惠妍、时任总经理兼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简暖棠、时任财务负责人陈淑兰予以公开谴责,并将上述纪律处分,记入诚信档案。
作为碧桂园的境内发债主体,碧桂园地产集团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发行了19碧地03、20碧地04等公司债券,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碧桂园地产集团应当在2024年8月31日前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但其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直至2025年2月24日才完成披露。
上交所表示,按时披露定期报告是债券发行人的法定信息披露义务。发行人未能按时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影响了债券持有人通过定期报告获取发行人重要信息的合理预期。并因此做出上述纪律处分的决定。
此外,上交所还对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碧桂园”)及有关责任人予以公开谴责。碧桂园于2016年9月发行了公司债券16碧园05。作为公司债券发行人,同样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4年中期报告,直至2025年2月24日才完成披露。为此,上交所对碧桂园及时任董事长杨惠妍、时任总经理莫斌、时任财务负责人伍碧君、时任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张晟嘉予以公开谴责。
而早在2024年9月,碧桂园及碧桂园地产集团也曾同时接到类似的两份处分决定。只不过当时未能按时披露的是2023年年度报告,上交所分别对碧桂园及碧桂园地产集团相关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并记入诚信档案。
彼时,碧桂园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未能及时完成对2023年业绩的审计等客观情况导致违规,董事会无理由怀疑相关高管的诚信及能力,他们可以继续履职。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上交所对碧桂园的通报批评也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影响了公司的市场声誉和信用评级,诚信档案的记录可能会进一步削弱投资者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信任等。
杨惠妍掌舵首年即陷债务漩涡
2023年3月1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将碧桂园管理权交给女儿杨惠妍。当年碧桂园就出现流动性危机,偿债压力接踵而至。
虽然碧桂园如期发布了2024年年报,但从业绩来看,2024年总收入约2528亿元,同比下降约37.0%;归属公司股东应占损失约328亿元,2023年同期则是亏损1784亿元。
尽管亏损大幅减少,但债务仍然压顶。具体来看,碧桂园总借贷从2023年12月31日的约2496.49亿元上升至2024年12月31日的约2534.88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碧桂园的总债务中有超千亿元发生违约或交叉违约。对于碧桂园来说,当前最大的挑战是流动性危机。
碧桂园在公告中提到,“受经济形势、市场环境、消费者信心等因素密切影响,经营压力有增无减,房地产业务结转毛利率严重下降,面临大额亏损。因此,集团已千方百计、砸锅卖铁开展自救。”
同时,碧桂园表示,集团始终承受较大的债务负担,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投资人等债权人资源挤兑,负面舆论对品牌的冲击,司法环境对管理团队的履职影响,为集团可持续经营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按照计划,2025年上半年,碧桂园重点工作是以保交楼为主,下半年则以保交房和保主体并重。保主体就涉及债务重组。
目前,碧桂园加速资产处置回笼资金。4月25日,碧桂园以13.05亿元的价格出售蓝箭航天11.063%的股份。这笔交易预计税前累计收益约3.7亿元,资金拟用于保交楼等。
此外,碧桂园在召开的5月度管理会议中提到,碧桂园集团控股股东将所持有的碧桂园服务全部股份作为抵押物,借款10亿元定向投入保交房。据悉,2022年以来,碧桂园已通过资产处置回笼资金超600亿元。
相比“断臂求生”,加快债务重组才是摆在碧桂园面前的重要出路。从目前来看,很多房企都在通过重组削债,优化资产负债表,进而实现保主体的目的。
4月11日,碧桂园公告显示,已与债权人专案小组就重组条款达成一致,涉及现有债券债务本金总额的29.9%。而为尽快推进重组,碧桂园将债务重组金额缩减至140.74亿美元。
截至5月9日,碧桂园最新债务重组的公告显示,相当于现有公众票据本金总额超过50%的持有人已经加入重组支持协议。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虽然重组取得进展,但剩余债务的谈判预计难度会比较大。
从“宇宙第一房企”到债务重组,碧桂园的困境是当下部分民营房企正在面对的阵痛。目前距离碧桂园计划在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债务重组,还有半年的时间,这也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时期,可以说留给碧桂园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杨许丽
巨亏背后的高管“换血”,成都兴城人居“新帅”康瑛面临大考
成都本土企业兴城人居的亏损窟窿越撕越大。
近日,成都兴城人居地产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城人居”)披露公司2024年债券年度报告。其中,净利润亏损为20.08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约5.34亿元大幅增加。
兴城人居的亏损雪球为何越滚越大?去年底公司董高监大“换血”,又能否扭转业绩颓势?
营收“三连跌”,毛利率跌至3.06%
兴城人居是成都兴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兴城集团”)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在成都兴城集团“4+1”产业体系中主要承担城市开发、城市运营相关业务。
这家头顶中国房地产综合实力100强、四川房地产品牌十强、成都楼市十大名企等多项荣誉的地方国企,以房地产开发建设为龙头,业务横跨住宅开发、片区开发、保障房建设、资产运营等多个板块,曾是成都楼市的重要一员。
然而,翻开兴城人居2024年的业绩却发现,其表现一言难尽。
企业公告截图。
纵观兴城人居2024年的财报,总收入73.66亿元,较2023年的117.44亿元下降了37.28%。而过去几年来,该企业收入也是一路下滑。2021年、2022年,其收入分别为224.58亿元、175.66亿元。
从业务细分来看,房屋销售收入占据绝对优势,收入70.92亿元,占比96.27%;租赁和酒店业务虽毛利率可观,却是“杯水车薪”,合计收入仅为2.62亿元。
总体收入下降背后,主要原因在于房屋销售收入的下滑,同比下降了38.31%,直接拖累整体业绩。对此,兴城人居称,是因房地产市场下行,2024年销售并结转的项目减少所致。
让人吃惊的莫过于毛利率的断崖式下跌——从2023年的14.61%骤降至2024年的3.06%,其中房屋销售毛利率仅剩1.62%,较上年同期的14.12%近乎归零;而租赁、酒店业务毛利率则是高达58.94%、22.45%。
对于毛利率的大幅下滑,兴城人居解释称,2024年结转的人才公寓因“优惠出售”政策原因,项目毛利率较低,同时该年度结转的毛利率较高的商业项目减少。
也正是由于极低的毛利率及其他原因,导致兴城人居的亏损大幅增加。
2024年,成都兴城人居净利润亏损20.08亿元,而其2023年同期亏损约5.34亿元。
对于亏损的原因,兴城人居称,人才公寓项目毛利率较低;部分“三圈层”项目去化慢,资金占压成本高;部分项目以价换量,毛利空间收缩;部分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部分参股项目存在投资亏损。亏损主要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但未对公司日常开发、销售及项目推进造成实质障碍。
不过,兴城人居也表示,截至2024年末,其货币资金余额为72.38亿元,公司流动性充足且融资渠道畅通,因此报告期内合并报表范围内的亏损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和偿债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旅游系”掌门上任,能否玩转地产牌?
业绩下滑之下,兴城人居于去年年底上演了高管“大换血”。2024年的最后两个月,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核心高管离任。
企业公告截图。
其中,李柯接替王磊出任公司总经理,此后康瑛接棒王磊任董事长职务。此外,副总经理刘荣友、明亮离任,刘宏任职副总经理。
王磊任职时间是2022年8月-2024年12月,也正是他任内的2023年、2024年,兴城人居遭遇业绩“滑铁卢”,连续两年录得亏损,2024年更以20亿巨亏刷新纪录。
同时,根据克而瑞四川统计数据,在成都房企销售排行中,企兴城人居全口径销售额从2023年的178.39亿元腰斩至2024年的81.73亿元,排名也从第四名下滑至第十名。
兴城人居急需新的管理层带来新气象。
纵观兴城人居党委书记、董事长康瑛以往的履历,多与文旅相关。根据兴城人居此前发布的公告,康瑛曾任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兼任成都天府熊猫国际旅游度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成都天府绿道文化旅游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新管理层能否助兴城人居走出颓势,打出一场翻身仗,值得拭目以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
员工拒绝出差引纷争,为何“官司”有输有赢
原标题:员工拒绝出差引纷争,为何“官司”有输有赢
法律人士表示,安排出差属于用人单位行使用工管理权,与此同时,应考虑员工的正当诉求和利益
阅读提示
司法实践中,有用人单位安排“出差”实则“调遣”,企图让劳动者自行离职;也有劳动者拒绝合理出差安排,其诉求未获法律支持。
公司安排员工出差,但不告知出差时长及工作内容,员工能否拒绝?单位以“出差”为由变更工作地点,是否合法?
记者梳理相关案件发现,有用人单位借出差之名,企图让劳动者自行离职,若劳动者不接受出差安排,也不自行离职,用人单位便以旷工等理由解雇劳动者。与此同时,也有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安排的合理出差,其要求单位支付赔偿金的诉求未获支持。那么,如何判断出差安排的合法性、合理性?遇到明显不合理的出差安排应该怎么办?
公司安排出差却不告知工作内容
广东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发布的一则案例显示,2022年11月底,在深圳某公司从事茶饮研发的王某,突然被公司安排前往黑龙江省出差。由于公司未明确告知其出差期限及出差工作内容,而且临近年底,王某正在筹备个人结婚事宜,便拒绝了此次出差安排。两日后,王某收到《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理由是:“拒绝公司合理调派……视为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公司予以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以员工旷工、不服从出差安排为由实施辞退是否合法?福建厦成律师事务所律师戴鸿杰告诉记者,对此,应从公司安排员工出差的合法性、合理性、合同约定等方面具体分析。
“公司安排员工出差应符合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出差安排需与岗位职责相关,出差安排的时限、地点应当在合理限度内。此外,公司应如实告知劳动者出差的具体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情况,不得隐瞒或欺骗。”戴鸿杰说,“出差安排应基于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不能单方面强制劳动者接受不合理的安排。”
戴鸿杰表示,认定旷工需根据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且制度经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如果规章制度未将拒绝出差与旷工挂钩,直接认定旷工可能缺乏依据。此外,公司应给予员工申辩机会,而非直接认定旷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拒绝出差是否构成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需要根据出差的具体安排和用人单位的规章来具体判断,不是只要拒绝出差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未在劳动合同或制度中明确约定出差义务,或出差要求明显不合理,解除行为可能被认定为违法,员工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在王某案件中,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公司需向王某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3万元。公司不服,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结果与仲裁裁决一致。
单位合理出差安排获法律支持
一方面,劳动者有权拒绝用人单位安排的不合理出差;另一方面,安排员工出差是用人单位的正当用工权利,对于合法合理的出差安排,劳动者有义务服从,无正当理由拒绝可能构成违约。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成都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侯明曾代理的一起案件中,对用人单位合法合理的出差安排,法律予以支持。
张某在四川省西昌市工作,其所在公司决定于2022年3月14日起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开展为期15天的“会战”类销售活动。公司提前4天向张某发送了出差工作通知,张某以照顾孩子与父亲生病住院为由拒绝。公司明确告知张某,此次销售活动属于出差性质,并非工作地点调整。出差期间公司将对各类费用予以报销。如果不能参加,可以请休年假等,公司将予以批准。
随后,张某向公司请休3月14日至3月18日的年假,但年假期满后,张某仍然拒绝前往攀枝花市出差,公司对其按照旷工处理。张某以公司擅自调换其工作岗位和克扣工资为由提出书面离职申请并离职。2022年3月25日,张某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赔偿金。
西昌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中有“甲方在全国范围内多处有经营场所、销售网点或项目,乙方同意甲方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上述各场所、网点或项目间对乙方进行调动”的约定。并且该案中的销售活动仅有15天,并不属于对工作岗位的变更,公司也同意了张某的休年假申请,所以张某主张公司擅自调换其工作地点的理由不能成立。
侯明告诉记者,根据劳动合同法,公司调整员工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薪酬待遇等,属于变更劳动合同。“但是,如果公司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已经明确向员工告知存在频繁且长期出差的可能,表明员工知悉且接受该工作安排,并且安排员工出差也属于劳动合同的内容,基于此,公司安排出差工作不宜被认定构成对劳动合同的实质性变更。”
“此外,员工提出家庭生活的不便后,公司为其提前留有充足时间,同时缩短了出差时间,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安排张某出差的行为具有合理性。”侯明说。
遇到不合理出差安排怎么办
如何判断用人单位的出差安排是否合法、合理?“首先,确认出差安排是否符合劳动合同约定,即是否与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等一致。”戴鸿杰说,“其次,要看是否出于经营需要,公司需要证明出差的正当理由。”
记者梳理相关案件发现,常见的不合理出差安排包括:安排出差但无实际工作需求,或与既往工作内容无关联;安排长期驻外、频繁跨省、未明确期限或补偿措施;未与劳动者协商,单方变更劳动合同履行地或岗位职责等。
戴鸿杰提醒,对于明显不合理的出差安排,劳动者可提出异议,通过书面形式明确拒绝,也可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劳动者应保存相关证据,如出差通知、沟通记录等。如无法通过协商解决,在用人单位作出辞退决定后,劳动者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情况属实,用人单位将面临被劳动行政部门罚款、被仲裁判令恢复劳动关系或支付赔偿金等。
侯明提醒用人单位,若自身的业务性质存在频繁且长期安排员工出差的可能,应提前在劳动合同中与员工进行约定,且约定内容尽可能细致,避免过于宽泛。若公司业务或经营性质需要员工长期出差,可以就长期出差的地点、时间以及出差期间的员工管理进行制度化规定。
“安排出差作为用人单位用工管理权的行使,应当受到合理性控制。单位安排出差应考虑员工的正当诉求和利益,否则可能构成用工自主权滥用。”沈建峰说。
来源:工人日报
用户评论
尘埃落定
好 glad!终于看到了2022年在职研究生考试的时间!我一直在关注呢,明年正好可以报考了!感觉目标近了一点点,开始好好冲刺备考吧!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等量代换
每次看到这个消息都会激动一下!对于像我一样工作+学习的不懈追求者来说,在职研究生考试的机会每年都充满着希望。今年的官方时间公布终于让我们有踏实准备的时间了。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烟花巷陌
我正在苦等这一天的消息啊!去年因为考试时间错过了报名截止日期,现在好不容易熬到这年,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了!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泡泡龙
2022年的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确定后,我的压力突然大了很多。工作已经够忙了,还要挤出时间复习,真是让人头疼啊,怎么办呢?有没有人能给我一些学习建议呀?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伪心
时间过的真快!我已经成为了职场老兵了,这次想要趁着机会提升学历,报考在职研究生考试,但是现在工作任务很多,感觉有点忙不过来…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清羽墨安
终于公布了!这下我可以开始做计划了。 准备要好好查阅一下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时间,选择适合我的方向吧!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素衣青丝
我本来以为2022年的考试时间会延后一些,没想到现在就公开了。我还需要再研究一下自己的学习计划,看看这个时间对我不利还是有利。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楼买醉
真是不负众望,最终敲定了日期!希望这次考试能够顺利开展,祝各位考生都能取得好成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最怕挣扎
我有一个朋友正在备考在职研究生考试,他的压力很大。 希望这次公布的考试时间能够给他带来一些信心和动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这次公布的日期我满意!对于正在上班的同学来说,这个时间段确实比较合适。但是希望考研机构能够严格把控考试质量,公平为每位考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答卷环境。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殃樾晨
终于看到了2022年在职研究生考试的时间,可以开始着手准备了!不过我还是希望官方能提供一些关于学习资料和备考经验的指导性文章,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技巧。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留我一人
每次看到这个消息都感觉压力很大,毕竟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真的不容易。希望考试能够顺利开展,我也期待能拿到理想的结果!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单*无名指
对于在职人员来说,选择合适的时间报考研究生非常重要。这一次2022年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希望能帮助更多人实现学历提升的目标!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柠栀
我原本以为要等到明年才能考研,没想到今年就开始了。现在开始备考压力很大,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加油努力,争取取得好成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卷风卷走爱情
官方终于公布了2022年在职研究生考试的时间。这个时间安排让我感到很惊喜。我现在可以开始筹划我的学习计划,制定目标,迎接挑战!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旧是个瘾。
对于许多想要提升学历的在职人员来说,2022年的在职研究生考试时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希望大家都能抓住机会,认真备考,最终圆梦学府!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