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2023考研560万,今年考研350分能过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当下,2023年毕业季已经临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这是继去年之后,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再次破千万。这其中,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在北京市的28.5万名高校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该数字一经公布,随即触动了当下人们对“学历通胀”的敏感神经。“研究生毕业生的大量输出将抬高就业门槛,学历贬值加速”的话题引发公众热议。
然而,我们能够就此简单地认为,北京输出了过多的研究生毕业生,或者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张过快吗?
北京本研“倒挂”不稀奇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北京的情况并不能代表全国。
作为我国教育和科技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北京具有学位授予权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数量冠绝全国。从教育部近年公布的数据看,北京地区硕士研究生招生量占到了全国的近10%,博士研究生招生量更是占到了全国的20%以上,北京地区研究生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在全国的占比也与上述比值大体一致。
毫不夸张地说,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在上述各项数值上难以望其项背,西部某些省份每年的硕博士招生数和毕业生数甚至不及北京一所顶尖研究型大学。因此,作为教育高地的北京,其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本研“倒挂”现象并不能说明全国研究生毕业生已经“过剩”。
事实上,早在2020年,北京地区研究生招生数量便已超过本科生,且之后有逐年拉开差距的趋势。因此,就北京地区而言,今年研究生毕业生数超过本科生不足为奇,而是大势所趋和一种“定局”。这也符合北京作为国家教育和科技中心的城市定位和建设布局需求。
那么,从全国层面看,情况又如何?
从研究生培养规模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在绝对规模上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团队的测算,我国研究生教育在2019年便进入了大众化初期。但从相对规模看,我国与欧美国家,甚至临近的韩国之间,依然存在明显差距。
公开数据显示,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为9人左右,韩国为6人,而我国仅为2.2人。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仍需保持稳步增长。
还需指出的是,我国博士和硕士毕业生比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测算,近10年来,我国博硕毕业生比维持在10%左右,而美国该比值保持在25%左右。因此,研究生群体中的博士生培养规模也许更需扩大。
从就业市场需求端看,也难以得出研究生供大于求的结论。
以企业需求为例,202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76.9%。而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数量共计约560万,其中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人员数量不到42万,占比为7.4%,拥有博士学位的R&D人员仅约4.1万人,占比仅为0.7%,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占比,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可以说,在我国企业中,研究生尤其是博士层次R&D人员数量缺口仍然较大,然而人才供给端却显得不给力。以与产业界接轨最为紧密的工科为例,目前我国仅有约25%的工科博士毕业生到各类企业就业。而早在1990年,美国就有59%的工科博士毕业生进入企业部门就业。至2020年,该比例更是达到77%。
高层次人才“井喷”具有“溢出效应”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研究生就业市场在供需两侧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然而在现实中,用人单位“缺人才”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人职不匹配、过度教育、职业满意度低、跳槽频繁、高离职率等就业质量问题凸显。
因此,学历贬值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些突出性短板问题。当前,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卡脖子”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对毕业生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与社会行业需求的相关性,促进研究生高质量就业仍是亟待破解的重要命题。
根据教育部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我国要在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增量的同时如何提质、走内涵式增长道路,是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大背景下,回头看北京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问题,则有更多可探究之处。
作为我国首都和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北京培养的研究生不仅服务于本市的建设与发展,更为全国各地培养和输送人才。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研究数据显示,尽管北京一直都是博士毕业生就业的热门地区,但也在为其他地区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近5年,北京有超过一半的博士毕业生流向国内其他地区。
如果没有人才的持续供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成为无米之炊。过去,博士毕业生到西部就业往往是一件稀罕事,一些省份对引进名校博士毕业生会给予“超规格”的待遇。这既因为当时欠发达地区的确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也因为博士数量太少,且绝大部分留在了机会更多的一线城市,导致“物以稀为贵”。
然而,如今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人才在一线城市“饱和”后开始向全国流动,这无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将进一步增强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吸引力。于是,人才有序流动与经济发展形成共振,良性循环遂成。
研究生教育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盘棋。如果仅仅将眼光放在北京培养和输出了多少研究生,而不去看其为全国培养了多少研究生,无疑是狭隘和片面的。从这个角度看,发达地区的高层次人才“井喷”对中西部地区是具有“溢出效应”的。
“忽悠”式引人不具可持续性
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发达地区的人才溢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引得进”之后,如何“留得住”并“用得好”,是中西部地区在新一轮区域“人才争夺战”中需要思考和下大力气解决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区和城市为提高自身吸引力,陆续推出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并不断加码,还将其当作留住人才的关键。作为“物质基础”,诸如户籍、子女入学、待遇和福利等因素如果不到位,无疑会导致引进人员的不满。但是,完善的保健因素能起的作用也仅是消除不满而已,达不到深层次的激励作用。与保健因素相对应的激励因素才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这些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是否具有挑战性和价值感、职业发展道路是否明确和具有成长性、从工作中是否能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等。因此,中西部地区在引人、用人方面,不仅要在保健因素上“动脑筋”,更要在激励因素上“下功夫”。
然而,现实是很多地方单位不仅缺乏激励因素,甚至对保健因素的承诺也做不到。例如在引进博士时,一些地方高校提到的安家费等待遇,在人才到位后并没有兑现,而这些“外来”博士也缺乏与高校平等对话、争取权益的机会和通道。
再如,一些高校所谓的“人才引进”并非真实需求,只是用“引人”来“作秀”,大搞所谓的青年人才论坛并宣扬其对人才的渴望和诚意,然而在后续引进过程中,却通过不断降低待遇试探应聘人员的底线,最终导致博士毕业生失望而归,甚至与原有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上述情况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导致后续毕业生对相关高校甚至地区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信誉是最好的名片,如此“忽悠”式的人才引进方式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总之,在我国研究生数量和比例逐渐提升的当下,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依据地区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形成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真需求”,以及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真平台”;另一方面,也应规范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程序和办法,规避当前出现的各种乱象,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制度保障。
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分数线解析:2025 年双一流医学多少分稳录?
天津中医药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本批次招生),中药学学科为 “双一流” 建设学科,兼具传统医学底蕴与现代科研资源。本文结合辽宁考生报考偏好及医学类招录规律,解析其分数线趋势、核心专业价值及跨省就读性价比。
- 属性:国家 “世界一流学科” 建设高校,针灸推拿学全国第一,中药学学科评估 A+。
- 优势:双一流保研红利:保研率 15%(中药学专业 20%),高于辽宁中医药大学(8%)。实习资源密集:直属三甲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年接诊量超 400 万人次,实习留用率 35%。
- 争议:中医学地域壁垒显著,辽宁籍毕业生返沈就业需重考执业医师(属地化政策限制)。非临床类专业(如中药制药)就业依赖药企生产岗,工作环境评分仅 3.2/5。
该校以中医、中药、针灸为核心,三大王牌方向:
- 中药学(双一流学科):主攻现代中药研发,与天士力、红日药业合作定向培养,2023 届平均起薪 9-12 万元 / 年。
- 针灸推拿学:学科评估 A+,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人才基地,三甲医院入职率 40%(京津地区为主)。
- 中医学(5+3 一体化):本硕连读项目,2023 年辽宁录取线超一本线 85 分,执业医师通过率 92%。
- 护理学(中医特色):压线录取专业,但需接受 “三班倒” 工作制,离职率超 50%。
关键数据:
- 物理类中药学:2023 年最低 578 分(全省 1.8 万名),2024 年预估 585 分。
- 历史类针灸推拿:2023 年最低 560 分(5,200 名),2024 年预估 567 分。
- “双一流医学” 门槛持续走高:物理类:预计全省 1.8 万名以内(590 分 +)可冲刺中药学,2.3 万名以内(570 分 +)考虑护理学。历史类:位次需进入前 5,000 名(560 分 +),低于此分数慎选非临床专业。
- “辽宁 — 天津” 地域流动成本:优势:双一流院校头衔在京津冀医疗系统认可度高(尤其中医规培基地)。风险:返辽就业需重考执业证,且三甲医院中医岗多要求硕士学历(考研率超 70%)。
- 专业志愿梯度设计:物理类考生采用 “中药学 + 针灸推拿 + 中西医临床” 组合,规避调剂至护理学。历史类考生优先填报针灸推拿学,次选中医康复学(慎选公共事业管理)。
- 红利:“双一流 + 临床资源” 叠加:天津中医一附院规培留用率超 40%,优于辽宁同级院校。新中医赛道机遇:智能中医诊断(AI 舌诊、脉诊)课程为全国独家,契合医疗数字化趋势。
- 风险:中医执业地域性:辽宁基层卫生院招聘多限定 “辽宁中医药大学或 985 院校”。非临床专业内卷:中药学考研国家线连续三年上涨(2023 年达 330 分),二本逆袭难度大。
结语:天津中医药大学是辽宁中高分段考生 “医学双一流” 优选,但需锁定临床类专业并提前规划执业地域。“你会为了双一流头衔跨省学中医吗?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本文由教育观察者原创,数据综合各省考试院,禁止转载)
点赞与关注,获取更多双一流医学报考深度分析!
关于2023考研560万,今年考研350分能过吗,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户评论
发呆
真的吓人啊!听说今年报名人数达到560万,竞争这么激烈,我350分的成绩大概率是打不到线吧? 😓 也想看看具体的分数线是多少。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蔚蓝的天空〃没有我的翅膀
560万人报考?天呐!看来这年头考研难度真是越来越大。350分能过还是得看专业和学校,有些二本学校或许能过,但目标分数要求高的重点大学估计很难说啦!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不离我
我今年报名了硕博连读的考研,压力有点大。看到这么多人要跟咱们竞争,我觉得350分可能不够,得好好再学习一段时间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情深至命
今年考研人数真高啊!我也是350分的成绩水平,但感觉好像很难超过分数线吧? 还是说我目标学校太难进。 😭 希望自己能幸运一点,早点看到好消息。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oО清风挽发oО
350分是拿捏不定的啊!得根据专业和学校分数线的变化来判断。今年考研越来越卷了,希望自己努力的方向是对的!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寻鱼水之欢
350分是中等水平吧,有些地方可能过不了,但也有部分学科、院校可以考虑。主要看你自己选择的具体方向了呀!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烬陌袅
加油!我也考研,听说今年很多人报名,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备考,努力攻读,一定能通过考验!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竞争真的激烈啊! 560万考生,350分怕是有点悬了。希望我能多复习几遍,提高成绩!🤞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凉笙墨染
我觉得350分可以去一些二本院校或者一般重点院校的热门专业考试。 还是要根据学校和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来确定吧!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560万考生?!这还是研究生考试啊?!好可怕😱 我今年打算考研,听说竞争激烈,压力都好大了!希望350分能有望上岸!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其实考研的成绩线会根据学校和专业的情况而定,不要只看平均分的多少。建议多关注一些招生信息,了解具体的录取分数要求才能更精准地评估自己的实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纯真ブ已不复存在
我今年考研目标是350分,感觉压力好大!希望我的坚持和汗水能带来圆梦的机会!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所谓
其实每年的考研数据都不一样,不能只看这个数字就下定论。还是应该多关注一些具体的专业分数线信息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怕疼别碰我伤口
560万考生?太令人震惊了!希望350分能成为我的敲门砖,让我进入理想的大学学习!💪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入骨相思
考研竞争确实激烈,但只要坚持努力,不断进步,相信一定能够取得好成绩! 加油!大家一起加油!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灼痛
350分不一定能够上岸各大名校,但是依然有机会报考一些二本院校或相关专业。 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现实情况来进行规划!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单*无名指
这个数据看着确实有点吓人,不过还是要相信自己努力的结果!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