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上海音乐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前景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上海音乐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上海音乐学院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前景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2005年,37岁的王健在DG首次发行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我不敢听,只能说是皮毛上的理解,总体来说还是差得太远。”
对王健来说,追逐它是一辈子的事。这些年,他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不断探索演绎方式,积累了许多新的艺术感悟。
独处的时候、疲惫的时候,他总是会演奏巴赫,“有些音乐,会让你突然往里边看。在那一瞬间,你才真正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自己的灵魂。”
20年后,他又有了勇气,重新再录一次。
2025年5月23日,王健的全新版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全球发行,这也是DG中国成立后推出的首张专辑。
“不可能再录第三次,这是最后一版录音。”王健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王健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任教已经两年多,他说自己是一个不错的老师,不会太凶,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在上音有一间大琴房,那里也是他给学生上课的地方,琴房空旷没有太多的装饰。
采访结束时,王健怀抱一把三百多岁的大提琴,为我们拉了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二组曲中的“前奏曲”,拉完这一段,他松了松筋骨说“再来一段!”又拉了第二组曲中的“阿勒曼德”。一旁的白色大琴盒里,放着女儿两三岁时画给爸爸的几张画,这些年一直躺在琴盒里陪着王健走遍世界各地。
王健一共有4把大提琴。采访当天在上音琴房,王健用一把三百多岁的大提琴演奏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片段。
一旁的白色大琴盒里,放着女儿两三岁时画给爸爸的几张画,这些年一直躺在琴盒里陪着王健走遍世界各地。
“不可能再录第三次,这是最后一版录音”
澎湃新闻:你对2005年的那版录音不太满意,甚至不敢重听。20年后,你有勇气再录一次了?
王健:这版新唱片出来以后,我也是不敢听的,可能又变得失望了。
演奏家不可能对自己的演奏很满意,一直想做得更好,必须面对,也要克服。任何唱片不可能代表你的最高水平,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你想做到的演奏成果,但是最起码可以总结你在这段时间能达到的最好状态。
2005年出了唱片后,我过了五六年开始频繁演奏这套作品。特别是最近几年,在家里练琴的时间突然多了很多,有三年所有音乐会全取消了。我在家里练琴,也听了很多别人的录音,和巴赫同年代的作曲家的作品,还有用古乐器演奏的作品,收获很多启发。
今年正好是20年,我主动提出了这么一个想法,非常开心DG中国愿意为我出唱片。
澎湃新闻:录音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好玩的插曲?
王健:这次挺顺利的,找一个理想的录音场所不容易,对安静的要求非常高,地铁或大车开过去带来的震动,录音设备都听得到。很幸运,上音歌剧院有这么一个排练厅,也是为了录音设计的,上海音乐学院鼎力支持,给我提供了录音场所。
录音师莱纳·美拉德的履历十分耀眼。我年轻时也跟他合作过一次,录勃拉姆斯的“双重协奏曲”,和阿巴多、柏林爱乐乐团同台。最近,他又拿了一座格莱美奖。
澎湃新闻:有没有哪一段让你反复重录或崩溃的地方?
王健:这次倒没有。我们不太愿意为了打磨一个地方,失去现场的活力。为了追求音乐上的连贯、即兴或气氛,我们会放弃完美。
有些唱片打磨得过分,反而会失去冲击力,把所有好东西都拼在一起,有时候就不太像了——是他,但是整过容了,不太对劲。
当然,完美主义是很好的追求,前提是不要让真正的里面的东西磨灭掉了。
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封面
澎湃新闻:大概录了几遍,你就放过自己,觉得OK了?
王健:一般,每一段都不会超过三次。
录音室录音唯一比现场录音好的地方在于,可以弥补不完美。大家花钱买唱片,肯定要听最完美的声音。比如,买一张模特的照片,模特脸上正好长了一个痘痘,这是不行的,要P掉。
我是很好的录音者,差不多就算了。录音师最怕有洁癖的人,好几次被整得快疯了,有人连一点噪音都不能有。
澎湃新闻:这次录音,你不认为自己有新的发现,只是能把以前感觉得到、但做不出来的东西,现在做得稍微好一些。
王健:对一种气氛的体会、对一种情感的感受,要把它翻译出来,需要一个过程。好比,有些画家想把梦里看到的东西画出来,但是他不一定能够真正画出来,需要很多年的积累。
演奏家有一半是艺术家,要去找感觉,另一半跟技术紧密相连,没有足够的技术来控制乐器,不可能做出真正想要的东西。
古典音乐之所以难入门,或小众,就是因为它太难了,不光对演奏家的要求高,对听众的要求也很高。
澎湃新闻:20年后,你在这套组曲里不只看到正面,也能看到侧面、背面,更加立体。
王健:绝大多数东西都有多面性,不光是两面性,光是追求一个层次的描述,是不够丰富的。现在,我给同学们上课,也要挣扎半天,要向他们描述,用我以前的理解很简单,开心或不开心,这是非常肤浅的。
比如,开心时害怕失去、快乐时的脆弱感、悲伤时反而更坚强……这些是矛盾的,只有矛盾才会产生艺术的多面性。
澎湃新闻:这会是你的绝版录音吗,未来还会想再录一次吗?
王健:不可能再录第三次。再过10年、再过20年,我的体力肯定跟现在不能比。人从五六十岁开始体力下降,特别对大提琴家来说,对体力的要求是极高的,这是很费力气的乐器。所以,不可能再录了,这是最后一版录音。
澎湃新闻:你现在还有没有反复聆听的录音版本?
王健:我从小最喜欢的一版是法国大提琴家富尼埃的。最近我也听了很多别人的演奏,让我着迷的是一位古大提琴家保罗・潘多尔福,他用古大提琴录了这套组曲。他是古乐大师乔迪·萨瓦尔的学生。
这是另外一种乐器,有6根弦,没有音柱,换把不一样,声音很空荡,有一种特殊的美。这是令人向往的声音,大提琴做不出来,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王健
“巴赫不是取悦大众的,而是引领大众的”
澎湃新闻:巴赫的名字在德文里是溪水、河流,他的音乐也像溪水,不舍昼夜,宁静流淌。
王健:很多人称他为“音乐之父”,非常恰当。他也继承了之前的音乐传统,不是凭空而来的。巴赫之前的宫廷音乐,或者老百姓听的音乐,娱乐性比较强。巴赫开始改变,把音乐变得有深度、有精神追求。
巴赫是很有信仰的人,我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可以感受到他音乐里的和仪式感。他的写作奠定了古典音乐后来的发展。从巴赫开始到近代,古典音乐贯穿了一种DNA——对崇高的追求。即便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展现了人性的野蛮和野性之美,还是有对崇高的追求。巴赫的作品不是取悦大众的,而是引领大众的。
澎湃新闻:独处的时候、疲惫的时候,你喜欢拉巴赫,对你来说,巴赫是灵魂的避难所?
王健:你可以用它来看自己的心声。我们平时也会冥想,想想自己的一生,或者离我们而去的那些人,他们的人生是怎么过来的。这些东西在脑海里往往支离破碎,没有什么情感成分。音乐有一个奇特功能,有音乐的时候再去想这些场景,好像被贯穿起来了,突然变得有意义了。
澎湃新闻:很好奇,演出时你们在想什么,是想怎么演奏好,还是脑子里有另外一个世界?
王健:每个人可能不太一样,我是努力要进入这个境界。别人说我拉琴总是愁眉苦脸,我小时候不知道怎么解释,后来看以前的录像,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那时候,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拿起琴来就要进入状态,要想办法把心打开。演奏时,必须把心掏开,疼痛必须暴露在人面前,不能害羞地不愿意感受心里的触动。
问题是,我们平时不那么容易进去,甚至有些人去了音乐厅还是东倒西歪、吊儿郎当,永远听不进去。我坚信,每个人都听得懂音乐,只不过许多人没有这个能力,把心打开,把面具撕下来,永远是以世俗的状态看待自己。音乐会帮助你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自己。
澎湃新闻:你在全世界多次演绎这套组曲,有没有印象特别深的演出经历?
王健:最特别的一次是在伦敦的逍遥音乐节。这是娱乐性比较强的音乐节,他们邀请我拉其中三首,我问:是放在小教堂吗?他们说不是,就放在阿尔伯特大厅,有5000个座位,这么大的地方,甚至还演过马戏,我很震惊。
我一个人坐在台上,下面是密密麻麻的人,还有人站着听,鸦雀无声。你的琴声让这些人全都安静下来,一起感受人性中的火花。你突然觉得自己不孤单,这一瞬间,他们的心和你连在一起,灵魂共鸣。这对音乐家来说是最大的回报。
澎湃新闻:为了研究巴赫,有人会去巴赫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甚至是埋葬他的教堂采风。
王健:挺好的,去实地体验作曲家的生活环境,去追根溯源他的审美来源。学艺术还是要全世界跑,毕竟不同文化是不一样的。西方音乐有它的特殊性,西方文化讲究仪式感,连吃饭都有仪式感。什么叫仪式感?我们尊重自己,不停地告诉自己,作为一个人是有尊严的。
澎湃新闻:这套组曲听完要两个多小时。如果要说服00后去听,你会用什么关键词?
王健:年轻人往往还没有开始真正关注自己,忙着看外面的世界,长大后才会慢慢往回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能接触到古典音乐会很有帮助,会更加容易看到自己。
澎湃新闻:你现在带了很多学生,会建议他们什么时候系统性练习这套组曲?
王健:他们从小就要开始练,一首一首练。他们必须得学,没有选择,哪怕不喜欢,特别害怕。
有时候,他们有些舞蹈段落拉得非常风趣,但是没有尊严。所有宫廷舞都要表现出人的美、尊严、高尚,虽然有很多装的成分,但是装的本意是好的。我们要对高贵有感觉,要对尊严更有感觉。人活一辈子,感受不到自尊,太可怜了。
澎湃新闻:这套组曲一共有6首,分两场演出,你一般会怎么分?
王健:各种分法都有。我比较强调调性的关联,一般把第二组曲(d小调)和第六组曲(D大调)放在一起,把第三组曲(C大调)和第五组曲(c小调)放在一起。另外两个就比较随意了。
就像大厨做菜,不希望你总是吃一堆肉或者吃一堆蔬菜,会有搭配,有对比,有变化。巴赫写这些作品的时候,对变化是有要求的。
澎湃新闻:如果用一句话来吐槽巴赫,你会说什么?
王健:还真没有,他挺懂大提琴的。虽然有些地方写得非常难、非常别扭,但是不像以后的有些作曲家,技术上这么没道理。
巴赫会很多乐器,尤其是管风琴。管风琴是旋律性很强的乐器,线条很长、很长,所以我不太同意,有些人认为巴赫的乐器是断断续续的。
澎湃新闻:学生学这套组曲,你也建议他们多听听管风琴,有助于理解?
王健:不管学什么作品,听管风琴都很重要,因为这是老祖宗,可以看到音乐是怎么走出来的,让人感觉到伟大和神圣。所以教堂里都有管风琴,你一进去就会觉得灵魂被洗礼、被震撼。
澎湃新闻:巴赫的作品很难,但无论是《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还是《哥德堡变奏曲》,都很好听,都有很抓耳的旋律。
王健:因为他抓住了好听的规律,他知道这样写你会有触动。
那时候的作曲家不像现在的作曲家,五年写一个作品,人家是一个星期写7部作品。巴赫、莫扎特都在不停地写,收获了巨量的实践经验。而且他们有先天的优越性,作品一写出来马上就有人演,有乐队专门演,什么有用、什么没用,心里清清楚楚。现在的作曲家很难做到这一点,作品能演一次就不错了。
王健
“2500万人口的上海,有20个乐团才是对的”
澎湃新闻:在上音当老师两年多了,有怎样的收获?
王健:做老师让我体会了以前没有感受过的一种人生,演出少了很多,相反,每一场演出都可以用很长的时间去准备,精雕细琢。
跟同学们接触,看到他们有突破性的发展时,我会非常欣慰。你突然发现,啪,他一下跳到另外一个阶段,不可能再倒退回去,好开心,好兴奋。当然,绝大多数是曲线型,起起伏伏,今天挺好,第二天又不行了。
老师必须要学会总结理论。我很小就开始自己教自己,其实我的教学理念是很丰富的,但是没有怎么总结过,现在就强迫我总结出来。有些教学方法还是非常有效的。
我以前以为,我的演奏是非常感性的,但是我现在才发现,我平时练琴是非常理性的,有很多的理论在后面支撑,只不过我以前没有总结出来而已。做老师给了我一个机会。
澎湃新闻:学生们整体的水平如何?
王健:我们班非常棒,中国的弦乐、钢琴很棒,甚至是管乐,完全不输给任何国家。美国的五大乐团、十大乐团,有一半的首席是华裔,甚至是中国籍,很多都是中国人。
再去看比赛,如果没有亚洲人参加,这个比赛是搞不了的。甚至,全世界任何音乐学院,如果亚洲学生都不去,全部都要破产。亚洲人在古典音乐上的贡献是全世界最大的。
但是,从音乐市场来说,中国还远远比不过欧洲,甚至连美国都比不过,习惯性来欣赏古典音乐的人还是非常少。从比例来说,我们还差得太远。当然,我们人口体量大,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几,也超出了很多国家的总和。
芬兰有500多万人,有15个交响乐团,而且每个星期都演出。德国的乐团,更是不计其数。像上海这样2500万人的大城市,以欧美同等体量国家的比例来算,最起码有20个乐团才是对的,大有可为。所以,欧美人特别看好中国的古典音乐市场,好像已经大得不得了,其实才刚开始。
澎湃新闻:你认为的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王健:认真,在乎,不能太凶,但是也不能太客气。我不会太凶,除非同学故意不认真,但是我们班上没有这种人。中国的孩子太认真、太乖巧,我们更需要激发他们内心的感觉,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
澎湃新闻:对你来说,学生优秀的标准是什么,拿国际大奖?
王健:并不完全是。你如果非常优秀,有可能拿国际大奖,但有许多优秀的人,一辈子都没有拿过国际大奖。
现在,网络特别发达,学生可以看到全世界所有伟大演奏家的演奏方法,学得很快,但是往往内心并没有被触动。我一直跟他们说,不管拉什么,一定要动情,不动情,别人不可能跟你共情。
首先,他要有情可动。一个孩子拉得再好,没有情在里面,我是不会选他的,有些孩子拉得不是很好,但是情感火焰很旺,我会收的。当然,技术还是首要标准,没有技术,火焰再高也不行。
“动情”这两个字是需要培养的。这种内心汹涌的情感,敢不敢表达出来,对于中国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挑战,好比让他上台跳一个舞,他是不敢的。我会鼓励他们,平时再拘谨我不管,但是拉琴不允许拘谨,拘谨就不可能动情。所以学生平时练琴,不光是练技术,也是把心打开的过程,能够敢于跑上去,拿着琴来跳一段舞。
我们每周有一天是大课,班上同学都要来听。在同学面前拉琴,他们的压力是很大的,更拘谨了。在如此高压力的时候,他们要把情绪表达出来,这就是锻炼。
澎湃新闻:舞台明星和校园名师,你现在更享受哪个身份?
王健:其实我最怕抛头露面。走在路上,大家认出你,这种感觉是很好的(笑)!但是有代价的。人家认出你,你就不能做自己了,你得装,装出一个最起码能让人家尊敬的样子,不能像平时那样。我不喜欢装,总是有点限制的。
我也不是社恐。我在美国经常演讲,大家都刮目相看,我可以做得很好,但这不是我自然的状态,我自然的状态是一个人,自己想自己的事情。
也不是大提琴这件乐器影响了我。你看我们伟大的宗师老罗(大提琴家罗斯特罗维奇),他可不是内向的人,好家伙,每天要见几百个人。这是天生的。还有阿格里奇大师,每天身边跟着五六个人,不管去哪都有人跟着,她喜欢呼朋唤友。
对我来说,一个人挺好,是正常的。我不怕孤独,怕孤独搞不了演奏。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逛市集、玩VR、集章…假期穿越指南来了!这份“千年之约·梦华游”攻略请收好
该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上海图书馆。
州桥灯影摇星汉,松韵茶烟入画屏。子瞻一盏雪沫惊鸿,易安半阙绿肥红瘦,千载风雅终在此处落笔成境。
这个五⼀假期何不暂抛尘虑 ,且效古⼈ “ 诗酒趁年华”,做⼀天宋⼈ 。步⼊ “州桥灯市”,南宋书房的古 籍墨⾹与东坡朋友圈的茶器雅兴相映成趣; 戴VR头 显 ,体味东坡的跌宕⼈⽣和 “ ⼀蓑烟⾬任平⽣ ” 的旷达, 更有多枚特⾊印章等你来集。 即⽇起⾄⼋⽉末 ,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 ,虚实交织的宋韵⻓卷正徐徐展开——
“千年之约·梦华游”主题沉浸展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日期:2025.4.23-8.31 9:00-17:00
(每周一维护,不开放)开放时间请参考上海图书馆东馆开放时间
遇见东坡沉浸式VR大空间探索体验限免14天
苏东坡 ,⼀位横跨多个⽂化领域的全才 ,不仅在诗、 词、文、赋上有着卓越成就 ,更以其洒脱的⼈⽣态度 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影响至远。 他的⼀⽣充满了仕途的 起伏、 流放的漂泊与艺术的超越。“遇⻅东坡” 根据 上海图书馆的“雪泥鸿⽖”VR数字项目改编 , 是由PICO联合上海图书馆 、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市虚拟环境下的⽂艺创作重点实验室共同开发制作, 以苏轼的个⼈⽣涯为主线 , 融合东坡经典诗词、 国⻛写意场景、北宋⽣活细节的中国传统⽂化题材VR⼤空间产品。 观众通过佩戴VR头显在近200㎡的空间内⾃由⾏⾛ ,⻅证苏轼从上任杭州到贬谪海南的跌宕⼈⽣以及诸多传世名篇的诞⽣。
活动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VR体验区
活动时间:2025年4月25日—5月8日9:30—10:30 14:00—16:00
报名时间:2024年4月24日20:00—2025年5月7日20:00
主办单位:上海图书馆 PICO 上海戏剧学院
注意事项:
1.每周一闭馆,活动不开放;5月1、2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开放时间为9:30—10:30 14:00—15:00。
2.由于设备数量有限 , 为确保每位读者都尽可能获得 最佳的活动体验 ,活动将按照当⽇预约时间段内读者抵达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VR体验区的先后顺序进⾏安排,每位读者体验时间在10分钟左右。 请⼤家遵守规定,有序排队,共同维护良好的体验环境。
3.尽量不要用手触碰VR内部的镜片和VR外各个摄像头,使用过程中防止手柄掉落,防止左右手柄在运动中互相碰撞。
4.体验VR设备可能引起眩晕, 如⾝体不适,请⽴即停⽌体验 ,取下头盔。
5.活动过程中会摄影摄像 ,报名活动即同意授权许可 活动主办⽅在活动宣传中使⽤含有您的肖像照⽚、视频。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报名参与体验
浩然天地间——苏轼歌诗艺术
苏东坡一生奔走于江海之上,寄命于天地之间,养浩然正气,著千古文章。其歌诗如行云流水,超逸绝尘,一洗南唐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苏东坡并非心醉于音律,率性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人之耳目。其《行香子·一叶舟轻(1073)》《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1073)》《行香子·携手江村(107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永遇乐·明月如霜(1078)》《卜算子·缺月挂疏桐(1079)》《念奴娇·赤壁怀古(1082)》《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1082)》《洞仙歌·冰肌玉骨(1082)》《临江仙·夜东坡醒复醉(1083)》《八声甘州·寄参廖子(1091)》《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1091)》等20多首词作尚存明清古谱,皆寄慨无端,别有天地,高处出神入天,平处明心见性,直造古人不到处,使人不禁一唱而三叹。
主 讲 人:杨赛
杨赛,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安徽艺术学院教授、四川音乐学院研究员。曾为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后、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比利时根特大学艺术哲学学院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出版专著《中国音乐文学》《先秦乐制史》《乐记集校集注》《任昉与南朝士风》《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中、英文版)》。主编《中国历代乐论选》《中华古谱诗词丛编》《中华古谱诗词精粹》《中华古谱诗词歌曲精选》《中华古谱诗词传承与整理》《演讲与口才教程》。擅长文人诗词、歌曲、书法、绘画、印章创作。应邀到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比利时、泰国、突尼斯等讲学、交流,在海内外举办演唱会、展览会、讲唱会、讲座1000余场。
长按识别二维码,预约本场讲座
集章控必冲!
“千年之约·梦华游”主题沉浸展内除了好看的场景,好逛的市集,展览怎么能少得了好玩的盖章呢!快收好这份盖章攻略,带上盖章本,来展览现场盖章吧。
01
上海图书馆×上海汉服版权中心
中国传统24节气/节日印章系列
4月24日至5月4日,来观展的读者可以盖到“谷雨”节气的印章。
后续我们将在特定节气和节日推出限定印章,具体节气和节日及时间可以参考下图。
02
茶具“十二先生”套色章系列
在“ 雪沫松⻛ ”展区 ,根据南宋审安⽼⼈《茶 具图赞》 中的“ ⼗⼆先⽣ ”复原的点茶器具实物⼀⼀ 展出。 我们特别推出套⾊印章系列 , 古⾊古⾹的线 条造型配上灵动可爱的表情 ,令⼈忍俊不禁。
审安⽼⼈将宋代⽃茶所⽤的⼗⼆件茶具称为“ ⼗⼆先⽣ ”,根据特性和功⽤,⽤拟⼈ 化的⼿法取姓,配以名、 字、 号、 官职、赞语并附图。延续审安⽼⼈利⽤“ 谐音梗”起名的⽅法,我们也在印章中加⼊了与茶具名称对应的⽂字元素 ,让你读来会⼼⼀笑。
03
香篆系列印章
在“意可闲远”展区,龙泉瓷香炉错落有致,数字香氛再现古代名香。我们也从上海图书馆藏的与香有关的古籍文献中找到了一些香篆图案,制成印章。
依次为福庆香篆、寿徵香篆、百刻篆香图
出自上海图书馆藏《香乘》,明崇祯14年(1614年)刻本
古琴香篆
出自上海图书馆藏《印香篆册》,清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
04
东坡文字印章
在“风华千年”展区,上海图书馆藏数字化古籍展现了宋朝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月夜”和“听琴”印章集字于馆藏《郁孤台法帖》中的苏轼法书,体现了苏轼的书法艺术。
以上所有印章都可以在“州桥灯市”的长桌上找到,一次性满足集章需求!
州桥灯市宋潮文创狂欢
“州桥,正名天汉桥,正对大内御街。其桥与相国寺桥皆低平不通舟船,惟西河平船可过。其柱皆青石为之,石梁、石笋、楯栏。近桥两岸皆石壁,雕有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
如今 ,州桥以全新的姿态重现于上海图书馆东馆七楼“千年之约 · 梦华游”展区。漫步州桥灯市 ,仿佛置⾝于千年前的汴京夜市,灯火璀璨,笑靥如梦。 这⾥集结了多家热⻔⽂化创意品牌,每⼀处摊位都蕴藏着宋代⽂化的现代转译与独特魅⼒。
01
东坡的朋友圈
东坡的朋友圈是出圈⽂化旗下的社群品牌和⽣活⽅式品牌。以苏东坡为创意核心,专注于发掘、探索并传播东坡先⽣及其⽂⼈圈朋友们的⽣活智慧、诗词创作等,将⽂⼈雅趣与现代⽣活的⾐⻝住⾏紧密结合,让传统⽂化回归当下⽣活。
02
上图书店
上图书店本次带来了精选⽂创,如“精品馆藏 ”系列、“缥缃流彩”系列、“小校场年画” 系列、“汉风 ”系列等 ,选择非常多样。“图书馆之 道-⾄宝 ”系列的百贴布、 两⽤靠枕、抱枕毯和挂件钥匙圈值得关注。
03
一家神秘的杂货铺
“好字在”宋代文字美学小站是好字在⽂化传播为广⼤读者呈现的⼀个集汉字⽂脉书法作品、⽂创和周边衍⽣品的展位。
读者不仅能在周末跟随书法⽼师临摹宋徽宗的千字文 ,领略瘦金体的独特⻛格和艺术魅力 ,还能在此处囤到丰富的与汉字、书法相关的⽂创周边“ 宝藏 ”,如DIY伏羲女娲篆刻拓印、宋词古风小卡、几十款中华先明卡通印章等,更有机会淘到神秘大牌联名加持的“好口彩” 系列伴手礼。
特别提示:本摊位兼具“梦华游”剧本游戏的NPC杂货铺功能,前来感受沉浸式剧本的众体验官们千万不要忽略这处重要场景呀!
五一期间体验课
01
三林标布手工制作
时间:5月1日 14:00-15:30
人数:20人
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 西园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本场体验课
三林标布手工制作课程,带你走进传统手艺的奇妙世界。
02
「福禄香随,囊纳吉祥」福禄立体香囊体验
时间:5月2日14:00-15:30
人数:20人
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 西园
长按识别二维码,报名本场体验课
葫芦自古就有美好的寓意,象征着福禄万代,中国古人经常佩戴的饰品就有不少是葫芦形状的。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的物件,本场活动,我们结合布艺缝纫技术,一起来做一款立体葫芦香囊。
以香为信,传递东方美学的温度,让千年非遗装点你的生活!手工刺绣**葫芦香囊**焕新登场——天然草本填充,丝线勾勒福韵,随身佩戴或悬挂,皆是雅致与祝福的完美融合。
03
水墨画印-奇山峻岭团扇拓印体验
时间:
第一场:5月3日 14:00-15:30
第二场:5月4日14:00-15:30
人数:20人/场
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 西园
“水墨画印——奇山峻岭”体验活动,将带您走进绵延的山水意境,汲取《千里江山图》之灵感,以水墨为媒,以印章为笔,以青绿为主色,辅以金粉点缀,在纸上拓出心中的山河。通过画印方式,将传统山水画简化为可触可玩的手作形式,让参与者在亲手创作中感受古人胸中“千里江山”的豪迈与深情。
五一惊喜小彩蛋
2025年4月26日起,穿越回来的“宋人们“将在节假日和每个周末的14:00和15:00各带来一场沉浸式吟诵活动,每场持续演绎半小时。4-5月的具体互动时间安排见下表。
5月1日,在曲水云深展区,神秘“宋人”将与参展者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建议您身着汉服前来……
*互动时间如有调整,请以现场情况为准。
用户评论
傲世九天
上海音乐学院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啊,我一直想去考的呢,听说机会超多,又不用像全日制那样把时间都花在学校里。问问大家这个学历对于未来的方向有没有帮助?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白恍
其实我挺赞赏这种灵活学习的方式,很多工作忙碌的人士都能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真是太棒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乱世梦红颜
就业前景嘛,我觉得音乐行业本身竞争就很大,非全日制的优势在于你可以一边学习一边积累实践经验。找个稳定的兼职,或者在学校多参加活动,增加曝光度都是好的选择。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开心的笨小孩
上海音乐学院的名声还是不错的,毕业证书肯定是有价值的,但能不能找到好工作还要看个人努力啊! 我感觉非全日制更像是为了爱好学习音乐而不是单纯为了求职考量。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我朋友就是这个项目的,说老师水平很高,课程实用性强,但是就业确实比较难找。很多都是去教学或者艺术推广方面发展,和传统的音樂表演路线不太一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世晨晓。
上海音乐学院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挺火的啊! 听说就业前景其实还是不错的,可以考虑一些音乐教育、策划、录音等领域吧,我觉得未来几年这些方向的发展可能会很好!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厌归人
我不太看好非全日制的就业前景,毕竟没有全日制的学习经历和社会资源,工作竞争压力很大,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和拼搏,可能比全日制更难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空谷幽兰
我觉得关键在于你想要什么。如果单纯为了提升音乐技能和享受学习,非全日制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纯粹是为了找工作的话建议认真考虑一下就业市场压力情况。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念安я
上海音乐学院的课程质量应该没有问题,但能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还要看个人的能力和资源呀! 说白了,音乐行业竞争激烈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独角戏°
这个项目挺好玩的,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不会耽误太久的青春。不过就业前景确实需要多方努力,不能只是依靠学校的平台罢了。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浅嫣婉语
想在音乐领域发展的话,上海音乐学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啊! 可是非全日制就很难说啦,要更谨慎一点,毕竟学费也不便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抓不住i
我认识几个读过这个项目的人,他们现在都是音乐相关行业的工作了。感觉挺成功的,但我也觉得这个领域竞争很大,需要持续学习和努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苏莫晨
上海音乐学院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课程听起来很好玩啊! 能一边学音乐一边工作就太棒了,不过就业前景还得注意一下,不能盲目报名哦!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繁华若梦
我建议大家在报考之前多了解一下这个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就业方向,别到时候毕业了才知道行业困难重重!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减肥伤身#
上海音乐学院的非全日制项目机会很多,但竞争同样激烈。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到底要不要选择。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像从了良
想继续学习音乐还能利用闲暇时间上课,这种灵活的学习方式还是很好!只是就业方面确实需要注意一下,希望大家做好充分准备!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听说这个项目的研究生很多都是从事其他行业的人才啊,想要在未来转换到音乐行业可以考虑了解一下这个项目的优势!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吟凤
我朋友说上海音乐学院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前景还可以,只要你能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就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