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北京四大烂最烂的大学—北京四大院校排名的问题,以及和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中国退步明显的5个211大学
全国共有116所大学被纳入“211工程”,除去39所985院校,纯211大学有77所。其中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是A+学科)、海南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延边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辽宁大学目前已经掉出软科全国排行榜前100强。
今天,来聊一聊退步比较明显的5所211大学。
1. 西北大学
曾经辉煌
20世纪80年代位列全国综合性高校第7名,与北京师范大学齐名,培养了大批文化、经济领域人才,考古学、地质学等学科全国顶尖。
软科排名从1987年全国综合性高校第7名跌至2024年的第67名,退步显著。
退步原因
1、经费问题:西北大学面临显著的经费不足问题。与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相比,西北大学的教育经费明显落后。例如,广东省属大学中,经费预算最多的深圳大学达到了72.46亿元,而西北大学仅有13.84亿元,不到前者的一半。这种资金短缺限制了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投入。
2、政策影响:1958年,西北大学从部属高校变为省属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资源获取能力。随后,虽然西北大学在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并在2009年成为教育部和陕西省共建高校,但其发展仍受到地方财政的制约。同时,21世纪初未参与高校合并潮(如川大、吉大),导致综合实力停滞。
3、学科依赖传统:文科和地质学等传统学科强势,但新兴工科(如AI、大数据)和交叉学科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国家理工科优先战略。
录取分数(浙江2024)
西北大学 文物保护技术 636分 21182
西北大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 621分 32656
捡漏王牌专业考古学(全国顶尖,与遥感结合潜力大) 地质学(资源勘探领域仍有垄断性优势) 经济学(传统文科基础扎实)。
2. 东华大学
曾经辉煌
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全球前三,号称纺织届的哈佛,1990年工科排名全国第22,曾深度参与航天材料研发(如北斗卫星天线)。 2023年,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体系,位列世界第一。
未进入2025年纯211高校前10名,但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双一流”学科,显示局部竞争力。
退步原因1、行业衰退:纺织业萎缩导致学科边缘化,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吸引力下降,纺织部撤销,纺织业成为低技术,悦叔记得,以前它还叫华东纺织工学院的时候,考分不比同济的差,那时上海大学还是最差的大专(只能走读,这是老上海看不起上大的历史原因),后来工大科大合并,成为上海亲儿子蒸蒸日上,而纺织却江河日下。
2、改名影响:东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1年,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来,学校合并了国内9所大学的纺织学科,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8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但这次略显仓促的改名并没有真正给学校带来优势,反而因为王牌纺织专业被覆盖,在宣传时失去了最具竞争力的特色,学校的知名度从此一落千丈,连当时的校内师生都不是很认可这个新名字,甚至有家长当民办理解了。
最低录取分数(浙江2024)
东华大学 服装设计与工程 637 分20061
东华大学 环境工程(双学士学位) 641 分17756
捡漏王牌专业
服装设计与工程: 全国排名顶尖,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设计学获B+,依托上海时尚产业资源,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
纺织类(含纺织工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为A+学科(全国第一),但常被误认为“传统夕阳产业”,实际已转型为高科技领域(如宇航服材料研发)。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曾经的辉煌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国前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A+学科,长期为中石油、中海油输送技术骨干。
退步原因
1、行业收缩:石油需求下降,传统学科热度降低,石油工业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石油大学的历史使命也随之改变。这导致学校需要适应新的行业需求和学术前沿,而这一转变过程中,学校可能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和教学方向。
2、地理劣势:原在东营(现青岛),以前远离一线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 2010年后北京校区独立,削弱科研资源整合能力。
3、石油行业的疏离:有说法认为,中国石油大学与“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联系减弱,这些公司可能减少了对学校的支持和合作。这可能是因为行业内部的改革需要,但这也意味着学校失去了重要的实践和就业平台。
录取分数(浙江20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英语 639分 18919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物理学 624分 30053
捡漏王牌专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全国前三,国企就业稳定性强)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A+学科,页岩气开发潜力大)
4. 合肥工业大学
曾经的辉煌
1960年入选全国32所重点大学,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学科行业认可度高,被誉为“汽车工业黄埔军校”。
退步原因
1、211工程“上车太晚”:合工大原本是1960年全国重点大学,但1990年代国家搞“211工程”时,机械部直属高校名额有限,合工大没挤进去,直到2005年才补录进211名单。这时候其他高校已经靠政策红利发展了一轮,合工大错过了资源分配的“快车道”。
2、经费常年“不够花”:虽然现在每年预算涨到40多亿,但和东部沿海的同级别高校比还是差一截,比如浙江工业大学的经费都比它高。钱少导致科研设备、实验室建设跟不上,连个独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没有。
3、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最近几年,合工大被挖走了至少7个院长级的大牛,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比如电气学院的何怡刚去了武汉大学,土木学院的任伟新跳槽到深圳大学。校方解释说是“考核不合格”,但更多人觉得是待遇差、科研平台弱,留不住人。虽然合工大培养了很多工业界大佬(比如奇瑞尹同跃、宁德时代黄世霖),但校友资源没转化成对学校的直接支持,直到最近才有校友捐了1亿,杯水车薪。
4、地理位置“先天不足”:虽然合肥近年发展快,但比起北上广深甚至杭州、南京,对顶尖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弱。比如深圳大学能开出高薪挖人,合工大只能干瞪眼。
5、省内资源“被中科大全吸走”:安徽的高教资源大头都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工大和安徽大学分到的支持少,比如安徽砸30亿搞高峰学科,合工大只分到一个,中科大拿了11个。
6、学科发展“偏科”: 合工大最牛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是A类,但王牌工科(比如机械、车辆工程)只有B+,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而曾经的“机械四小龙”兄弟院校(如湖南大学、吉林大学)早就靠国家重点实验室起飞了。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多年没拿过,科研成果集中在“小项目”,缺乏突破性的大成果。
录取分数(浙江2024)
合肥工业大学 会计学 631分 24342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学 623分 31155
捡漏王牌专业
车辆工程:(“汽车工业黄埔军校”,转型新能源车研发)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行业认可度高,智能制造方向潜力大)
5. 长安大学
曾经的辉煌
前身为西安公路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全国前五,道路桥梁学科垄断行业话语权,毕业生主导国内重大基建项目。
退步原因
1、三校合并“得不偿失”:长安大学由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而来。合并后不仅没形成合力,反而稀释了原本的交通特色,资源整合困难,学科发展分散,甚至被调侃“合并后实力反而被拉低”。合并后的学校文化差异大,管理方式难以统一,导致内部矛盾多、效率低。比如,部分学科重复建设,资源分配不均,优势学科反而得不到足够支持。
2、王牌专业“过气:长安大学的王牌专业是道路桥梁、交通运输、土木工程,但这些行业如今已非热门。毕业生虽然容易就业,但工作环境艰苦(比如去山里修路),年轻人普遍不愿吃苦,导致专业吸引力下降。
3、学科评估“没亮点”: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长安大学连一个A类学科都没有,传统优势学科如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仅获B+,连西安理工、西安建大等省属高校都比不过。4、校名“背锅”,名字像“野鸡大学”:长安大学的名字缺乏辨识度,常被误认为民办或专科院校,甚至有人以为“长安”是汽车品牌。相比之下,合并前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更突出特色,改名后反而丢了招牌。同时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长安大学一半生源来自陕西省内,导致全国知名度低,外省考生和家长对学校缺乏了解。4、科研“小打小闹”:学术研究缺乏突破性成果,国家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多年未获,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虽然有每年40多亿的经费,但成果转化率不高
5、地理位置“尴尬”,“内卷”严重:陕西高教资源集中在西安,但顶尖资源被西交大、西工大等985/211吸走,长安大学只能分到“残羹剩饭”。比如,省内学科建设资金多流向头部高校,长安大学难以获得足够支持。
录取分数(浙江2024)
长安大学 经济学类 631分 24557
长安大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600 分53846
捡漏王牌专业
交通运输工程:(全国前五,智能交通方向转型中)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行业垄断地位,央企定向招聘)
陕西退步最快的大学,实力曾超越985,如今却变得落寞!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全国各地高校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从整体格局来看,全国高校相比于前面40年都已经有长足进步,只是有些高校进步的快,有些高校进步的慢。
如果高校的发展速度较慢,会容易被新兴高校逐步超越,导致自身的排名变得较低。这种情况目前也主要出现在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高校。
比如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三线工程建设,重点支持陕西高校发展,当时陕西的高校实力是仅次于北京和南京。如今陕西高校发展依然不错,只是进步没那么快。
当年陕西有很多高校的实力都能比肩985,但却因为名额限制没能成为985,如今没有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也显得落寞。
通过前面40年和如今的高校排行榜对比来看,陕西省高校里面全国名次退步的最快的高校是西北大学。这里并不是说西北大学的实力不强,与之相比于当年的排名有所退步。
毕竟通过1985年和1987年的排行榜来看,西北大学在全国文科类综合高校里面,位居全国第七名,和北京师范大学都属于同一层次,这里是学校最辉煌的时代。
当时的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名字都在其后面。可以说西北大学的实力是丝毫不逊色于985高校。
只是在后面的发展过程当中,大量的高校都进行合并,合并各种医科大学和工科高校,最终才逐渐增强实力,超越西北大学。还有后面985高校的评选,西北大学没有上榜,资源支持没有那么足。
如今西北大学的排名,已经很难和上面的985高校相提并论。即使在文科院校里面,也很难再闯进全国前10名。
当然,如果单纯是在纯211高校里面进行比较,西北大学仍然是一所中上游的211高校,也是一所具有较高性价比的大学。
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5年高校排行榜,西北大学位居全国第69名。ABC中国高校排行榜,西北大学位居全国第77名。
对一所以文科和理科为特色的高校来说,没有地理位置优势和经费优势,还能保持如今的地位已经相当不容易。
毕竟西北大学公布的2024年经费预算,仅有13.84亿元,在所有的211高校里面都是处于倒数状态。同省的长安大学都有40余亿元,但排名却不如西北大学。
西北大学拥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3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方面:中科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教授)5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8人。
学校的主要优质专业有考古学、地质学、法学、汉语言文学、经济学、历史学、资源勘查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从就业角度来看,西北大学的毕业生主要是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其次则是研究所和地方国有企业,整体的就业率在90%左右,深造率在40%以上,保研率在19%左右。
西北大学是一所性价比非常高的211高校,用有限的经费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这点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学校的经费能达到50亿元以上,恐怕能跻身全国顶尖211高校行列。
从2024年的录取分数线来看,在陕西省理科分数线为567分,文科分数线为553分。在山东省普通本科一段分数线为582分。
在广东省历史类分数线为584分,物理类分数线为592分。重庆市历史类最低分数线为575分,物理类分数线为591分。湖北省历史类分数线为583分,物理类分数线为596分。
关于北京四大烂最烂的大学—北京四大院校排名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户评论
丢了爱情i
我觉得这个排名太极端了!怎么就说北京的四大院校是 “烂”,这不是抹黑它们吗?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不能这样不公正地评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心贝
我也觉得这篇博文有点偏激,没考虑到每个大学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和学风都不同啊!你对哪一所大学有什么具体意见呢?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涐们的幸福像流星丶
四大院校还是不错的,毕竟是北京市几十年来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虽然有些学科发展不如外校完善,但整体来说还是很优秀的。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玻璃渣子
排名靠下来就代表学校不好吗?我觉得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其实很多名校的优势往往体现在科研成果、师资实力和学校文化氛围上,而不是单纯的排名。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隔壁阿不都
我也觉得很多大学排名并不靠谱,纯粹就是看学生就业情况、知名度以及考生的分数趋势。有些学校虽然排名不高,但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落了♂自己·
我倒挺好奇作者对 "烂" 的定义是什么?是学术水平低吗?校园环境差吗?或者毕业生就职率不行?希望能看到具体分析。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必锁我心
四大院校不一定是最好的大学,但我认为它们在北京市的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一种中毒叫上瘾成咆哮i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让我更清楚地了解了某些学校的优缺点。我觉得排名只是一个参考,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大学。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未来未必来
我个人觉得四大院校还是挺不错的,尤其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底蕴很厚实!而且校友会都很强大,未来就业道路也会比较宽敞。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你所愿
我也同意这个排名,某些大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等。我希望这些问题能得到重视,让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质量!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掉眼泪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点过于武断了,很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呢!排名只是参考,不能一概而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怅惘。
我对四大院校一直很感兴趣,这篇博文让我对它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准备了解更多信息,看看哪所学校适合自己。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这篇文章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大学的选择确实是一件大事,不仅仅要考虑排名,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怪咖
我觉得作者应该给出更具体的数据和论证,而不是仅仅根据主观印象进行评判。一个负面的标题容易误导读者,不利于理性看待问题。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仰望幸福
作为一名北京四大的毕业生,我同意这篇文章的一些观点,但我不认为他们完全是 "烂" 的学校!我们有很多优秀老师和同学,还有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婞褔vīp
我很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些大学的细节,比如哪些专业比较强、师资力量如何等等。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强辩
我觉得每个人的学习目标和选择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大学都是好或不好!这篇文章只是提供了一个参考视角,希望大家能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判断。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这篇博文很有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学排名。排名只是一个指标,最终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大学。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