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开学第一天的课堂。訚洪摄/光明图片
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内,考研学生在复习。陈彬摄/光明图片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考研学生在图书馆里看书复习。彭鹏摄/光明图片
近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陆续展开,围绕它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分数线再次提高,令不少考生大呼考研越来越“卷”,甚至被人称为“小高考”。考研为什么越来越难?在竞争激烈和分数升高的表象下,研究生考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又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1.“不就业也要考研”,执着背后的深层考量
东北某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小刘报考一所名校软件学院的硕士生,没有过分数线,但是小刘并没有沮丧很久,目前他正在完成毕业设计,暂时没有找工作的计划,打算“二战”考研。小刘并不是个例,“二战”甚至“三战”已经成为考研学生群体的常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考研的初衷是增加就业竞争力。但奇怪的是,一些备考学生哪怕有好的工作机会也不急于就业,动辄“二战”。
“相当一部分‘二战’现象出现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没有解决温饱的压力。执着于考研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少职业规划。”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玉珍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磊说:“从考研动机来看,确实有很多同学是热爱专业,想进一步深造,未来从事科研工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考研目标并不明确,并没有做好进入职场的充分准备,想通过考研暂缓就业。”
“以2022届毕业生为例,他们是00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究竟该选择就业还是考研、考公务员并没有明确概念,而他们的家长大多并不期待孩子尽早就业,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高学历为未来作保障,所以非常支持学生考研。”黄磊说。
黄磊发现,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叠加,缓就业的想法推高了考研难度,却并不能让未来就业难度降低。因此,黄磊提醒:“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工作压力而选择考研,那么一定要仔细慎重考虑。研究生毕业之后,并不一定能够找到比目前更适合的工作。而且考研‘二战’如果失败,付出的成本会非常高。反过来,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带着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再考研,可能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2.从追求“更好的自己”到追求“上岸”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曾经有一段时间,考研学生中普遍存在“名校情结”,许多本科非“名校”的学生渴望圆自己的名校梦,刻苦备战考名校。近几年,一些学生不再追求名校,而是追求“上岸”——通过任意一所大学的研究生考试。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双一流”院校的报考人数增速在放缓,而普通院校的报考人数大幅度增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从就业角度看,从普通学校本科到普通学校研究生,竞争力差别如此之大吗?
“无论是从就业角度还是育人角度来看,读研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一是社会形势,对学生吸引力强的大型企业很多明确要求硕士学历,绝大多数能够提供北京等大城市户口的单位也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二是发展空间,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后的‘天花板’高度有限,在岗位晋升和薪资待遇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三是就业难度,研究生找工作相对容易,以我校为例,2022届研究生年前就业率已经达到90%了,剩下10%也基本是手里有录用通知在寻找更好的单位。”黄磊说。
“我这几年毕业的研究生中,有好几个本科也在我们学院就读,读了硕士后就业待遇都很好。毕业后同样是去县城中学教书,研究生都按人才引进,要么给房子,要么给安家费。本科毕业的话,去县城中学得参加教师招考,竞争很激烈,就算考上也没特殊待遇。”李玉珍说。
社会需求是就业的指挥棒。当优质就业岗位都要求硕士学历的时候,考研就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考研,也意味着优质岗位有足够的研究生可供挑选,那么要求标准也会不断提高,形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考研和就业螺旋”。
这样的情况下,为争取一个普通工作机会,很多人选择了更现实的硕士学历,而非较难考取的名校硕士学历。
“社会的发展缩小了大中小城市间的差距,很多学生不再倾向于去大城市漂泊闯荡,而是更追求稳定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在大城市就业的话,就未必一定要冒险竞争名校。”李玉珍说。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优化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也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政策导向上,专硕(专业学位研究生,通常简称为“专硕”,学术学位研究生简称“学硕”)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实中来看,相比学术型硕士,专硕也更受学生欢迎。
“学硕是为了培养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往往还会继续深造读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考研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专硕既满足了这些人的考研需求,又能两年拿到学位,工作时也更容易上手。”李玉珍说。
扩大专硕招生规模和学生愿意报考二者“双向奔赴”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变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景叶说:“专硕教育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对于国家产业链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国家初步构建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考生在选择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报考时也更加理性务实,不再盲目追求学术学位。”
李景叶认为,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含金量”将进一步上升。“招生规模扩大,国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培养质量、社会认同度将进一步提高。”
4.未来几年,考研热或将持续升温
“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几年,考研人数仍然会持续增长,考研的难度和调剂的难度都将持续攀升,建议考生结合自身情况理性报考,切勿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李景叶说。
追求“上岸”导致很多学生考研追求“好考”,从而出现了类似公务员考试中的情况,条件要求越少的专业报考人数越多,反而变得“不好考”了。
李景叶说:“近几年,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不少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或初试门槛相对较低的专业,使得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位的报考人数激增,报录比居高不下。例如全日制的会计专业学位,从报考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招生单位的第一志愿生源十分充足,考生一旦不能被第一志愿招生单位录取,基本不存在调剂的机会。”
此外,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专硕停招全日制学生,转为非全日制,是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
李景叶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非全日制硕士在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地。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将会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更大认可。 (记者 李玉兰)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超全调剂分析,含接收调剂专业、调剂来源等
考研调剂,既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是一份稳上岸的保障,需要早早关注,尤其是那些分数不高不低的考生,需要重点注意。以下是研新生的考研大数据库统计的202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考研调剂专业人数及生源数据分析,供各位准备调剂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同学参考使用。
一、学校专业简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前身为北京石油学院,创办于1953年,以清华大学化工系、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了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部分师资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为我国石油高等教育奠定了探索发展之基。
建校以来,学校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行业领军高校。20世纪60年代,学校成为全国64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现有2个国家“双一流”学科、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等8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化学、地球科学进入1‰。
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接收调剂基本条件
1. 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
2. 符合国家2024年A类地区研究生复试基本要求和国家调剂政策。
3. 调剂考生一志愿与调入专业相同或相近,或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
4. 参加单独考试的考生不得调剂。
5. 不接收少干计划、士兵专项和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调剂生。
6. 如调剂考生为同等学力考生,应通过全国大学生英语六级(大于等于425分)。
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接收调剂的科目(2024年)
辽宁大学调剂专业比较多,一共接收48个专业的调剂,绝大多数都是全日制专业,但各专业接收调剂的人数比较少,大多从几个到十几个,超过20人的专业都不多,主要有地质工程、工商管理非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上岸更容易。
四、24年调剂来源院校汇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本身就是211大学,而且位于北京,地理位置优越,再加上各专业调剂人数不多,所以调剂难度不会低,调剂来源院校,主要是985高校,211院校都不多。
点开图片可查看大图哦,需要更多调剂有关的详细数据,以及实际调剂名额、调剂最高分、调剂最低分、调剂中位分等数据,可以查看研新生考研调剂信息系统,择校+调剂数据一网打尽。
动真格!这所大学一次拟清退136名研究生
近日,一则关于清退上百名研究生的公告引发了社会关注。因没有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学位并毕业,延边大学发布公告称拟清退136名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学生。
记者在延边大学研究生网站上见到了清退学生的公告,校方表示,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年限届满未毕业或结业的情况。其中有14名博士和122名硕士超过了最长学习年限,根据学校的相关规定,予以退学处理。
在学校公示的名单中记者见到,拟被清退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已经53岁,未毕业的学生中入学最长的达到了14年,有三人都是在2005年9月1日入学,入学时间至今跨度最短的也达到了8年。
在校方发布的公告中记者见到此次清退,是按照名为“关于进一步明确研究生毕业暨学位授予申请年限的决定”(延大学位[2019]第6号文件)和《延边大学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共同决定执行。该校宣传部门也表示,此次的清退是按照要求,旨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
从事多年高等教育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告诉记者,包括延边大学在内,今年以来在各地出现高校拟清退研究生的情况,都反映出高校在研究生管理上进一步落实以往的规定。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因为它按制度来规范,我觉得是可以的,就是说高校原来有制度、挂在那没用,现在等于是要执行制度了,在社会的监督之下,这个制度就让它有效,我觉得是一个进步。
教育部:加强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或者在学校规定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应予以退学。今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通知,要求各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学业考核。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中指出,个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师德师风、学位授予等方面仍有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问题发生,暴露了导师责任还未完全落实,研究生学习和自我管理主动性还不足。
有教育学者表示,通过对研究生严格实施限时毕业的做法,就是在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操太圣:以前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好像入学的时候比较难一点,但是出口相对来说比较松一点,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但现在从整个教育部一些政策的出台能够看到,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是比以前强调的更多了。
今年以来,包括中山大学、北航、中传等不少知名院校都发布了清退研究生的公告。
今年10月,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发布了名为《2019年秋季学期超过学习年限研究生退学处理公告》,称根据学校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分别为5年和7年,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含休学)未完成学业的”,学校可予退学处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新学期开学前,称67名博士和8名硕士研究生已超过最长修读年限,经研究不再保留学籍,按退学处理。
今年3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布了《关于对2019年即将达到学习年限研究生的学籍预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副院长 詹亚力:出台这个办法也是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集中精力,搞研究,如果你没有或者不是为了搞研究,你赶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起到非常好的督促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需系统设计
对在读研究生毕业设年限 “紧箍咒”,有助于让整个学习氛围“严字当头”。同时有教育学者也建议在管理手段上可以更加多元,既保障整体质量也重视个体的需求。
对于多所高校使用“超过学习年限”作为清退的理由,有教育学者表示,学习年限是管理的手段,在执行的同时也需要配套措施,增加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比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可以设计不同的毕业年限,尊重学生学习、研究的需求,同时也保障学生的权益。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要为每一个学生成才、走正道提供制度的保障,我们其实还有大量的细致的工作、具体的分析要做。我们的制度里关于学生申诉、老师帮助他们申述,我觉得这是一个配套的非常重要的制度。
对于各地高校接连公布清退研究生的公告,教育学者表示,高校也需要在研究生遴选上做足功课,要选择合适的学生,避免发生大规模清退。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陆一:研究生的遴选应该高度重视学术志趣和专业认同,而不是一般性的能力,要设法增加学术性和应用型的研究生,减少只追求文凭的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显然不适合的学生及早地做积极引导,不要在自己不喜欢又不胜任的道路上消耗青春。
用户评论
请在乎我1秒
中国石油大学校园不错啊,听说这研究生院很有名气!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灵魂摆渡人
想了解下这个研究生院的安全与海洋专业有什么特色?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信仰
有没有参加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活动?感受怎么样?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瞒我瞒
学习安全与海洋相关知识真是太酷了!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未来想从事此行业的同学可以考虑来这边发展吧。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身上有刺,别扎我
这所学校的研究生待遇和就业怎么样?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拥抱
学习环境也很重要,中国石油大学的环境好不好呢?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煮酒
这个院系有什么特色课程吗?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抹丶悲伤
想看看北京研究生院的校风和氛围是什么样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染天下
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迁心
有没有机会可以参观一下校园生活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人心叵测i
据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实力很强,真让人羡慕!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命该如此
学习安全与海洋知识能学到很多实用技能吧。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青瓷清茶倾城歌
想去深入了解这个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他们在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贡献?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瑾澜
中国的海洋事业发展很快,这是一个很好的前景啊。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算了吧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吗?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寒
想看看这所学校的师资实力怎么样?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这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有哪些?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枫无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的安全与海洋研究成果如何?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淡淡の清香
是不是可以申请奖学金啊?对学费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