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全从大学毕业后就留校任教,40年来为学生们讲述了无数的精彩课程。直至当了副院长、书记、院长后,他仍然为新生讲入学后的“第一课”,一讲就是20年。
“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必须有一桶水。”这是王斌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要想做个好老师,就必须在知识结构方面博而精,于是他不仅完成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的学习,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并获得了山西大学的哲学硕士学位和太原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硕士学位。他曾赴德国洪堡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习,在清华大学完成了MBA学位,在北京大学读完了“国学”。刻苦的学习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铸就了王斌全在山西医科大学广为流传的几个第一:1995年,他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年山西卫生界最年轻的教授;1998年在省内第一个开发并应用CAI课件、第一个主办中青年教师多媒体讲课比赛的系主任;此外,他的教学改革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获奖成果数目全校第一。
上世纪末,王斌全开始分管临床教学工作。面对当时临床医学教育存在教育缺乏系统规划;缺乏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材建设还不能及时满足各阶段教育和培养的需求;评价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还很不完善等诸多问题,王斌全发挥教授搞科研的务实精神,认真调研、广泛走访,最终确立了基于布卢姆教育理论的“素质教育为根本,创新能力为核心,专业学习为重点,临床实践为纽带”的办学理念,并结合临床医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特点,拟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开始了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经过几年努力,王斌全和他的团队打造了一流的专业,成功将临床医学专业申报成为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造就了一流的条件,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成功整合内基、外总、护理实训中心的资源和学术文化,多学科、多站点配合,申报获得了“国家级示范实验室”称号,同时该中心课程还获得“省级精品课程”;开创了一流的课程,将《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课程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形成了一流的团队,耳鼻咽喉教研室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孵化了一流的基地,学、耳鼻咽喉学、泌尿外科学、呼吸内科学、普通外科学、妇产科学6个专业获“国家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这“五个一”医学教育质量工程,实现了山西省医学教育界国家教学奖项零的突破。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的临床教育教学实践使王斌全认识到: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人学”,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所能做的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因此,王斌全提出了“全面发展、全员育人、全方位服务”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临床医学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虽然我们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但是我们的学生不普通,他们将来面对的是人。只要我们认真工作,平凡的岗位上一样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 王斌全说。
2001年,王斌全发表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本科教育的构思》一文,着重对本科教育,本科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为了让临床医学生们早期接触临床,了解患者、感受患者的痛苦、学会和患者沟通、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构建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王斌全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启动了“绿色通道”青年志愿者导诊接力活动,在导诊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项活动坚持了20年,6000多学生受益。
于此同时,从2003年开始的本科生导师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王斌全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科研项目,获得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他还带领临床医学生在第二届和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中获得了全国决赛一等奖,为医科大学和山西省医学教育赢得了荣誉。
此外,王斌全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该项目获山西省2005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他主持的“系统性素质教育支撑下的临床胜任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编写出版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学》荣获中国高等教育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优秀专著二等奖和山西省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建设实验示范中心
2005年,由王斌全负责建设的山西医科大学模拟医院全面开展医学模拟教学。模拟医院配置了局部功能训练模型、计算机辅助训练模型、虚拟现实和触觉感知系统以及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尤其是配备了国际上一流的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超级综合模拟人(HPS),以其对病人无创、方便、操作可重复、低成本等优势成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老师们利用各种模拟手段,再现临床医学的工作场景,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医学模拟教学从医生接触病人开始,问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安排各种检查,并随着病情演变不断向医生提出问题要求决策,直至确定诊断和提出治疗措施,全面模拟临床诊疗过程。实训中心在2009年获“国家实验示范中心”称号。在此基础上,王斌全充分利用模拟医院的设备和自己培训的标准化病人(Standard Patient,SP)对临床医学生进行了十年的客观结构化多站点(OSCE)考核,并对此做了长期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相关研究“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获山西省2008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致力教学团队建设
在倡导学院师生致力于教学改革的同时,王斌全身体力行,带领耳鼻咽喉教研室的老师们进行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重视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不仅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将本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技术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会进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如在本科生教学中增加颅底外科学、头颈肿瘤外科学等内容,长学制学生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头颈肿瘤临床与基础、颈部应用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验设计等多项内容。这项融合先进教学理念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桥梁课程体系的建设项目于2005年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鉴于《耳鼻咽喉科学》教学内容多,且与多学科紧密联系,诸器官解剖结构繁琐,毗邻复杂,孔小洞深的特点,王斌全从八十年代就搜集了大量的标本,与学院同仁协作绘制了大量的教学挂图。九十年代后他充分利用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制作了《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教学软件》,此项目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王斌全还出版了“十五”国家重点音像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纤维喉、支气管、食管镜检查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颈部检查法》《耳鼻咽喉—头颈应用解剖学》光盘和CAI课件,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教学工作中,获得了广大学生的好评。王斌全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和相关网络课程的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和复习。
2012年,王斌全的团队获批山西省首批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王斌全又获得“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首批规划课程”首批建设任务,成为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课程中标的仅有的两所高校之一。2018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获批山西省人民政府“136”兴医工程领军临床专科建设单位,获专项发展资金一亿元。
截至目前,王斌全和他的同事们在“耳鼻咽喉科”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04年建设成为博士点,他本人培养博士生20余名,硕士生190余名。
科研项目硕果累累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王斌全还积极进行科研工作。针对头颈肿瘤,王斌全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方法,主要有“喉部分切除新喉重建术”“晚期喉癌切缘超微定量研究及临床观察”“喉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等。由他主持研究的“喉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项目,从解剖、生理、病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探索喉癌的最佳治疗方案与治疗策略,在为患者更好地保留喉功能,降低喉全切除率,显著提高喉癌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取得丰硕研究成果。王斌全设计并开展的以安全缘为依据的适型喉部分切除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使很多喉癌患者实现了良好的社会回归。
2003年起,王斌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山西省项目14项。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喉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外科治疗的相关研究》《前颅底肿瘤手术切除与修复的临床研究》分别获2007、2003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依托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与山西大学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书”,建立了山西省首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已中标6项国家博士后基金。2013年,王斌全获山西省院士后备人选项目资助,重点进行《喉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临床相关研究》。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给予耳鼻咽喉重点实验室团队专项经费进行《miR-1207-5p/SKA3调控AKT2介导糖酵解代谢重塑促进喉鳞癌侵袭转移的机制与临床意义研究》。2018年,鼻咽喉重点实验室团队中标山西省“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
热心科普奉献社会
自从医从教以来,王斌全从没有将自己的医学教育目标局限于学校,他始终认为医学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最终服务于人的学科,应当通过医学基本知识的普及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身边的健康常识,不得病、治未病,用医学教育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2017年,王斌全创办了“敬畏生命”公众号,撰写绘图科普文章,普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相关知识,目前已完成179章的系列科普内容。他从常见的扁桃体病症和处理方法谈到前沿的手术机器人的作用,一句句风趣生动的语言组成了一篇篇蕴藏大量医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为大众带来丰富的医学知识与保健常识。此外,王斌全还创办了《科普微报》及科普微报公众号图文和音频版,以多种形式为公众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目前收到稿件200余篇,发表150多期,多篇文章还被省内、北京、长沙的科普杂志、网站广为转载。
在今年举行的“科学之春”SSTM年度科学传播新闻发布会上,王斌全院长荣获“2017年度山西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特别奖”。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他以医者的仁智仁心,传播科学,普及医学,坚守责任担当,为三晋大地科技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种热心科普、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王斌全作为医者应该具有的使命和责任,体现了王斌全“行不近侠者不可为医”的担当:1998年参加抗洪医疗队奔赴松花江;2003年参加抗击“非典”奔赴急诊一线指挥战斗;2008年担任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奔赴四川茂县救治伤员……在大灾大难的考验面前,王斌全用人性的温暖呵护着灾区受伤的人,以勇于担当、善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服务社会。
前不久,王斌全在第一届“医生云”大会——“互联网 医学教育”高峰论坛暨“医生云”Re研究-“助诊因子”启动会、“中国大健康品牌TOP100计划”发布会上获得了“医生云——最具影响力教育导师奖”,并获得了首届“医生云奖”奖励基金。
如今,王斌全已荣誉等身,但他对于医学始终如一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坚持依然没有改变。
新闻链接:
王斌全,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中央及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1997年—1999年曾分别在德国洪堡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山西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研究所所长,山西省头颈部恶性肿瘤精准诊疗重点科技平台负责人,耳鼻咽喉头颈肿瘤综合治疗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带头人。2013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高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院士后备人选”,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知名学者”。
新东方在线推出了暑假1元课
线上免费 线下1元 互联网教育巨头搅局暑假
■IT时报 孙妍
暑假来临,各大培训机构必有一役。今年,新东方、好未来等巨头加入,让战火迅速升级。6月15日,新东方在线推出了暑假1元课,接着好未来旗下的学而思网校放出了“7·18学霸节”,学完就可以免单。猿题库唯一一个付费平台猿辅导推出了暑期免费课程计划,甚至连雅思、托福这类“捞金”的留学考试语言课程也被VIPABC免单了。
从线上燃起的价格战在向线下蔓延,新东方在线下推出了50元/9天课后,好未来就推出了1元/科的初一暑假班,没过多久就有中小教育培训机构公开叫板,欲起诉新东方和好未来涉嫌垄断、排挤竞争对手。而家长更多的是想弄明白,“白菜价”背后,课程到底有多少水分?
巨头开战硝烟弥漫
上海的五角场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聚集之地,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都在辐射圈内,老师和学生的资源都较为充足。还未走出地铁站,就看到韦博英语和VIPABC相邻摆着摊位,一个吆喝着暑期白领课程5折,一个吆喝着雅思、托福课程全免费。
《IT时报》记者随机走访了几个临近地铁口的教育培训机构,地图上显示的新东方培训机构已经被一家专门做留学培训的光华启迪国际教育替代了。在国定路附近,远远看到学大教育硕大的指路广告牌,向前500米找到相应楼层后,发现学大教育早已经搬离了这幢楼,保安甚至没听说过它曾入驻。但是,这两个地点依然存在于百度地图和广告牌中,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洗牌”味儿已闻到一二。
在房租、人力成本都直线上升时,线下1元课无疑是赔本赚吆喝的活儿,为什么巨头还要入局?在线教育评论员黄嘉榔道出了最重要的缘由:“巨头借暑假打价格战,是想避免其他在线教育平台拉走他们的准生源,学生和家长都倾向于一次选择,正常情况下,选择了一个机构后就不太考虑选择另外的了。”
学而思网校的“学霸节”就设立了学完再返学费的门槛,为的是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付费习惯。学而思网校品牌经理李君卿坦言:“一般免费课程吸引来的用户中,有50%到60%会转化为注册用户,而这部分注册用户中会有35%到45%转化为付费用户。目前,学霸节每天吸引来的访问量是20万人次左右。”
免费课程会吸引来低价用户,最后的留存取决于转为付费后的价格和课程质量的权衡。不过,这种价格战只有巨头可以扛得久些。黄嘉榔道出了中小线下机构的担忧:“如果每次招生旺季都来一次,一大批线下机构会开不了锅,所以他们才会用法律来反抗,因为看到了一种可怕的未来。”
二三线城市
培训机构抱团取暖
在一线城市,低价、免费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精锐1对1与新东方一样,同样针对K12(12岁以下的低年龄教育)市场,面对新东方50元/9天课这样的线下优惠价,精锐1对1的顾问十分淡定地回应道:“新东方能够做到这么便宜,因为上的是大班课,而我们最大的班也只有3个学生。仅一个分部,暑假已经有500多人报名了。”
刚花3000多元为孩子报了一个月1对1辅导课的家长对《IT时报》记者说:“一元一科当然很实惠,但我们家孩子正是初二升初三的要紧关头,报辅导班是为了成绩各方面有切实的提升,而不是为了打发时间。”
但在二三线城市,巨头的紧逼开始见效了。
“二三线城市的线下培训机构开始担忧巨头的入侵。”开心百育网的90后CEO耿杰对《IT时报》记者说道。
今年3月,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对外表示:“现在已经有专门做二三线城市的培训机构起来了,如果我们再不开始动作,那他们就要农村包围城市了。”
耿杰认为,二三线城市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后盾,未来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被巨头吞掉,要么被巨头消灭。
在巨头步步紧逼之际,二三线城市的培训机构开始抱团取暖。太原康大教育与邯郸新起点教育、焦作沃根、开封正大教育等“众筹”建立了中仁智教育。这些培训机构在当地市场深耕多年,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的经验。中仁智扮演“中央厨房”的角色,负责教材研发、营销、招生等。最近,他们刚刚和YY合作研发了一套在线教育系统,为的是满足出资企业在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
“壁上乾坤”有渊源:从山西北朝壁画说到汉唐壁画
这些天,山西博物院“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画艺术展”首次大规模集中展出了北朝墓葬壁画的精品之作。
这些北朝壁画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因素、外来佛教文化和多种宗教因素有何关联?汉唐烈女图有何发展谱系?北齐墓葬壁画中复合神兽的起源来自何处?山西近年新发现的北朝墓壁画有哪些?
近日,汉唐墓葬壁画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太原举行,来自国内外文博单位和高校的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就上述问题及墓葬壁画艺术最新研究进展、学术成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澎湃新闻节选其中的部分发言。
娄叡墓壁画 鞍马骑游图(局部)
贺西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教授):汉唐列女图的谱系
图绘列女事迹肇自西汉,刘向始开端绪。《汉书·艺文志》录刘向著述篇目见《列女传颂图》,可知《列女传》附图。另据《初学记》卷二五录刘向《七略别录)可知,西汉时《列女传》被“画之于屏风四堵”。《后汉书·宋弘传》记载,东汉屏风也图画列女。此外,《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汉蔡邕画过《小列女图》。
汉唐时期,贵族妇女常置《列女图》于身边,以为箴诚镜鉴。西汉刘向《列女传图》、两汉列女屏风画未传存至今,状况如何?不得而知。考古遗存表明,汉代流行列女图,汉画像石和墓室壁画中常见之。两晋南北朝列女图创作兴旺。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以及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列女古贤漆屏画即可佐证。
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列女古贤漆屏画
上述作品与汉代列女图传承关系明确。其不设背景,与汉画基本一致。东晋南北朝列女图虽依据前代画稿或范本,但并非完全照抄,部分融入了当代因素。隋唐尚有前代《列女图》存世,但当时画家已不热衷于这一题材创作。列女题材虽不被隋唐画家所重,但并未消失。唐总章三年(670)李勣墓、咸亨二年(672)燕妃墓围绕棺床三壁均绘有以女性人物为主的屏风壁画。
云冈石窟研究院研究员王雁卿以《沙岭北魏壁画墓漆画札记》为题进行了发言。她表示,2016年,云冈石窟研究院复制大同沙岭北魏7号墓壁画时,为了准确体现壁画原貌,对墓葬出土的漆画和壁画反复辨认,并对漆画残片重新作了拼对,辨清了漆画的一些细节内容。墓室的东部残留着大量破损严重的漆皮,胎质已糟朽,但残存的漆皮表面彩绘的图案和文字清晰可辨。经过清理拼对,有夫妇并坐及铭记、酿酒、出行、饮宴等画面。
(一)夫妇并坐并铭记。原报告的夫妇并坐图与隶书铭记分为二图,这次在辨图之时试着拼对,正好有一个三角状的嵌合点将二图拼在一起,画面帐幔下墓主人夫妇二人并坐于屏风前,身后有侍者,前置案几,隶书题记于夫妇的左侧。漆片残宽约53、高32厘米。铭记表述了墓主人死于北魏大武帝太延元年(435)农历四月二十日。破多罗太夫人之子的官职是侍中、主客尚书、太子少保、平西大将军。女主人于农历四月二十一日去世,殡于第宅,要等到仲秋八月才与她先前死去的丈夫合葬。
(二)酿酒图。考古发掘简报中作“庖厨炊作”,经仔细辨认,其可能表现的是一幅酿酒图。
漆画左端为边框,以两条细红线为界线,内侧在黄底上两条细黑线内绘红黑相间侧置的“山”字形纹,外侧在近黑灰色的底上绘红色忍冬纹。中心部分是幅 男女忙碌的酿酒图,酿造活动分室内外,残存11人。漆片残宽约52、高35. 5厘米。厨房建筑呈曲尺形,五脊悬山顶,山面呈两坡顶,额枋上有一斗三升拱和人字拱,正面呈敞开式。阑额之上一斗三升栱与人字披相间,人字披较大,额枋下悬挂三条鱼、三块肉。侧面黄色墙面上开四弧边直棂窗。与此厨房呈曲尺状的另一间房,屋顶仅可辨二条脊和黑线表示的瓦垅,一条正脊、一条垂脊,也应该是悬山顶。双重阑额,上下额间撑粗短柱,呈“七朱八白”样式,上额之上一斗三升栱与人字披相间,额下挂红色帐幔,褐色组绶挽系。厨房内外酿酒工作是热火朝天,活动有: 浸米、浸曲、汲水、淘洗、煮糜、打耙、取酒等。
(三)扬场图。黑灰漆底上漆画。上部残存红色与黑色相间的倒置“山”字纹边框。画面右侧残存一个黑色半圆弧圈,圈内表示场院,场院粮堆间长着二棵无叶的大树,以示秋收的季节。场院内有二人,头戴垂裙黑帽,着黑缘红色圆领衣。一人双手持长杆工具弯腰在铲粮。相对的一人正高举铁钯,粮食颗粒象逗号式的飞扬于空中。左侧残存纵向排列三个大的半圆形粮堆,半圆粮堆内部和下面排列着整齐的黑色铺底。其左侧有六七个大小不等的红色和赭色圆圈,漆片残宽约47.5、高21.5厘米。如果此图与上述酿酒图相关,半圆形粮堆可能表现拌曲,红色和赭色圆圈可能表示包曲。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邢福来:统万城周边北朝仿木结构壁画墓
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都城统万城,在公元427年被北魏攻破后成即为北魏统万镇治所,公元431年至唐代均为夏州治所,一直是北方重镇,周边地区墓葬分布密集,数量庞大。
此次发掘的5座墓葬距统万城很近,很可能属于北朝时期统万城居民墓葬的一部分,生土雕刻与彩绘相结合或纯彩绘的仿木结构,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在陕北地区很少见到,为陕北地区北朝墓葬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八大梁墓地1号墓是国内首例仿石窟窟门和布局的墓葬,歇山顶样式表明该墓等级较高,墓室壁画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胡风因素,保存好、题材丰富典型、文化因素复杂,这些特点都为研究北朝时期陕北地区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该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刘绎一在《中古北方地区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和变化机制》一文的发言表示,中古指中国东汉到唐中期,北方地区指中原为中心的今黄河流城和辽河流域地区,镇墓神物指镇墓武士与镇墓兽。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工作情况来看,中古墓葬的大致面貌已经呈现出来,将来的考古发现不太可能改变中古墓葬的基本状况。与此相应的是,中古镇墓组合的大致面貌也已经呈现出来,为分析其文化构成和变化机制提供了可能。
对中古镇墓神物的讨论以往集中于观察其发展脉络,从时间轴上寻找历史差异,由此可以将中古镇墓神物的发展历程大致切为几个阶段:东汉魏晋、北魏平城时代、北朝后期的北魏洛阳时代开始到唐早期、盛唐。第一阶段的东汉时期出现了单独的走兽状镇墓兽,西晋时期又出现了单独的镇墓武士。第二阶段的北魏平城时代,陶俑和图像两种形式的镇墓神物都有,且成对出现,奠定了以后的基本形式;中、外特点的镇墓武士俱有,镇墓武士身着铠甲,但头部形象怪异;二镇墓兽为一人面一兽面。第三阶段的北朝后期到唐早期,镇墓武士显得凶恶外无其他特异之处,镇墓兽为一人一狮式。第四阶段的盛唐时期,镇墓武士为天王踏小鬼状,镇墓兽为一人面一兽面,兽面镇墓兽或持蛇。这种历时差异得到了反复检验,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对中古镇墓神物的基本文化构成加以观察,对其发展历程作由上到下的贯通式观察。
可以发现,中古镇墓神物的文化构成不外乎中国本土和异域文化两大部分。中国本土文化部分的内涵与对华夏经典的反复解读有关,异域文化部分的内涵与中国的需要和对其理解的阶段性变化有关。中古镇墓神物的变化历程就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此进彼退的历程,从东汉到盛唐的四个阶段不过是两种文化错纵交织关系的阶段性差异的外化形式,推动这种变化的显性动力是民间习俗和官方规定,但二者的性质和界限并非绝对,而是时有逾越。
山西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安瑞军:九原岗壁画墓雷公形象发微
通过对同时期出现在不同载体上的雷公形象的梳理,可以发现北朝时期的雷公形象在风格上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九原岗壁画墓中的雷公形象
九原岗壁画墓中的雷公形象,在继承汉魏以来雷公形象的基础上,又受到了外来因素的持续性影响。整个雷公形象发生了主体变异,由过去的人物形象转为半人畏兽的形象,这是北朝时期文化交融的典型反映。北朝的其他雷公形象和九原岗雷公形象基本保持一致。 发现于南朝的雷公图像则不同。通过对南朝雷公图案的观察,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在外来因素持续进入的情况下,北朝艺术呈现出明显的杂糅趋势,而南朝在相对隔绝的情况下,雷公形象仍然保持着基本的汉魏风格,这是南北朝时期艺术受外来因素影响程度不同而产生不同风格的典型例证。
带有雷公形象的壁画,发现于北朝时期高等级贵族墓葬和佛教故事壁画当中。雷公在墓葬壁画中的居处位置,或位于天象图一角,或处于升天图中,与诸多仙人、畏兽、神怪一起构成了体系完整的升天图景,这表明北朝时期的上层社会对雷公神话故事存在着广泛的认同。另一方面,佛教故事壁画中出现雷公,则说明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日益与本地文化发生着深刻的融合。
通过分析雷公形象的演变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即先秦时期以来,雷公形象始终存在着一个二元体系,一种是半人格化形象,但头部形象并不固定,或为猴首,或为人首,或为其他兽首,包括畏兽;另一种是蛇身或龙身的非人格化形象。这其中,人格化形象的雷公渐成古代雷神图像的主流,而所谓蛇身或龙身的雷公图案,可能处于较为边缘的状态,仅在文献中存在,就目前的情况看,并未发现实物资料。其中缘由,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经过北朝时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半人畏兽形象的雷公对唐代及以后的雷公形象产生了深刻影响。唐以后的雷公形象,除了后期完全人格化的形象以外,在宋金墓葬中,仍能广泛发现其影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武夏:晋阳北齐墓葬研究
晋阳地区出土了类型多样、数量丰富的北齐墓葬,既有与邺城地区文化面貌相同的高等级壁画墓,也有自己区域特色的梯形土洞墓。通过对晋阳地区北齐墓葬的墓葬形制与等级的分析,可以看到北齐政权对晋阳的管理,不同的阶层采用了不同的管理方式。晋阳地区高等级的官吏,可能为三品以上,采用方形砖室墓,严格遵守了邺城地区的丧葬等级制度,体现中央对晋阳地区的重视和严格掌控。高等级墓葬的区域性主要体现在随葬品中釉陶器的设计与制作方面。
中低级官吏的墓葬,则建立了具有鲜卑风俗的梯形土洞墓,并进行了制度化的规定。这种墓葬形制形成于天保年间,在天保以后得到了严格的遵守。北齐通过认可保护鲜卑的风俗来稳固团结六镇官吏。但是少量汉人文官也使用这一葬制, 如柳子辉、赵信、孟鸿。可见这一墓葬形制的使用标准,并不是以族属来选择,而是以官品来区分。
中国考古学会三国至隋唐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庆捷:忻州九原岗北朝壁画墓军事内容考察
九原岗北朝壁画墓中壁画分布于墓道东、西、北三壁和墓室,墓道壁画自上而下各分为四层,左右两侧题材和结构一样,具体内容有别。本文主要探索解读第二、第三、第四层壁画的军事内容图像,希冀对北朝军队训练及其常用兵器加以了解。
九原岗壁画墓发掘现场
九原岗墓壁画图(局部)
九原岗墓壁画中的军士
该墓壁画军事活动分两个题材,一者是军士,分布在墓道东西壁的第二层;一者是将士出行图或归营图,分布在墓道东西壁的第三和第四层。通过分析上述壁画,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忻州距太原约八十公里,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北邻大同、朔州,南毗太原,西隔黄河与陕西、内蒙相望,东以太行山与河北接壤。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仅占百分之十左右。北朝时期,这里林树葱茏,草甸遍布,虎狼豹熊时有出没;牛羊马群漫山遍野,自古是放牧的理想之地,在此活动着许多游牧部落,九原岗北朝墓葬的图当就是此地北朝情况的缩影。中国中古时代图像中常可见到图像,尤其是在北魏定都平城期间,墓葬壁画或棺板画中反复出现画面,反映出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是现实生活和地理环境的自然产物。
二、九原岗墓道壁画反映的是游牧部落组成的军队,既是生产活动,也是古代游牧部落军队练兵的一种形式, 也是该墓壁画的主要内容,印证了北朝“射猎为军阵之法\\” 的记载。时,步卒与骑兵共阵,交替使用刀、箭、长矛等兵器,不断变换指挥调动,实施布阵、设围、格斗、驱逐、围歼等战术,阵法与战术与在实际战场上相通,既可以培养战士的体能、速度、胆量和勇气,又在与野兽你死我活的拼斗中,培养了面对强敌的必胜斗志、尚武精神和协同作战经验。北朝军队号称勇猛善战,这与严酷的围猎野兽训练、优胜劣汰的客观事实是分不开的。
三、通过前面图可见北朝骑兵的作用非常突出,即使在第三第四层的步行将士图中,也可以从携带的马鞭看出,这些步行者都是骑兵。这显示出,骑兵是北朝军队的主力。北朝骑兵分重轻两种,重骑兵具备甲骑具装,史书中称为铠马,即身披铠甲之马,长于平地上冲锋陷阵,不适宜,因此在图中,只见轻骑兵。对于游牧部落来说,主要战斗力集中于轻骑兵上。轻骑兵快速机动,来去如风,战斗力猛,冲击力强,善于长途奔袭,包抄追歼,尤其利于平原旷野和一般山地、丘陵的机动作战。他们配有弓箭快刀,远攻近杀皆可,战斗力远大于步卒,自古就有很高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该墓道壁画所反映的只是北朝军队的部分训练方式,北朝骑兵和步兵训练还有其他形式,在北魏墓葬壁画也有反映,由于超出本文范围,有待以后另文论述。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康马泰(意):入华粟特人葬具上的异兽,关于起源与意涵的假说
主要讨论6世纪入华粟特人葬具上出现的异兽图像。一类有翼鱼尾复合神兽可能源自希腊艺术,我们亦可注意到其带有强烈的美索不达米亚影响。最具代表性的希腊神兽被称为“刻托斯”(ketos), 它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含义。
这种神兽亦具有丧葬意涵,一般被描绘为陪伴灵魂进入冥界的灵兽。该神兽可能是在亚历山大东征时被引入中亚和印度(理论上应该也传到了波斯)的。这种来自希腊的复合神兽在东方依旧保留了一定的丧葬含义,这种现象可以在粟特纳骨器和入华粟特人葬具上看到。另外一类出现在入华粟特人葬具上的神怪异兽,有学者认为是来自波斯甚至是美索不达米亚,实际上它们是粟特人所采用的中国本土“畏兽”图像元素。
畏兽曾一度在南北朝至唐早期艺术中非常流行,不仅在墓葬语境(北齐、北周壁画)下,而且出现在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中。这类畏兽一般在双臂处生有羽翼,而不是像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罗马及中亚艺术所表现的飞兽那样背部生有羽翼。本文收集的例证证明,“刻托斯”类型的复合神兽应是首先传入粟特,进而经由入华粟特人葬具传入中国,与之相反,畏兽则是来源于中土艺术,而后为入华粟特人所采纳的图像。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员祁晓庆:晚唐时期敦煌地区绢画的制作与流行——以藏经洞绘画为中心
藏经洞发现的绘画品中有一类绢画的图像构成非常相似,均为上部佛教题材,下部绘供养人。通过分析供养人的排列方式、服饰特征、题记等细节,发现这种类型的供养人像与莫高窟中唐时期开始流行的男女对坐供养人像的构图一致;供养人服饰也是晚唐时期洞窟壁画中较为常见的服饰类型。但与洞窟题记相比,绢画中的供养人题记内容更加丰富,且多数为亡故父母发愿祈福。再从一些绢画上的绘画细节,分析此类绢画的制作应是在寺院或专门的作坊,由专门绘制绢画的工匠团体,其用途也多在寺院。
日本龙谷大学教授徐光辉以《北朝墓葬绘画所见宗教信仰》为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本文涉及的墓葬绘画资料,主要指北朝墓葬所见墓室壁画和木棺上的漆画(棺板画)等实物材料。为了比较研究,还引用了北朝前后的部分同类资料,同时还引用了一部分北朝同时期的慕容鲜卑和高句丽的壁画墓材料。
夫妇并坐图局部
大体上看,北朝时代的壁画墓内容可分为男女墓主坐像、宴饮、出行、、天象、四神、怪兽、升仙、二十四孝、彼岸净土等多种宗教文化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宗教文化因素,很少单独登场,往往多种因素同时出现在同一座墓葬中,反映出墓主及其家族、邑众所信奉的多种宗教思想倾向,这和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密不可分。暂且分为几个不同类型加以考察。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因素
以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为例,进入墓门即可看到甬道两侧绘有门吏,其上方绘有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图,属于典型的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因素,墓室两侧上方亦绘有诸多道教、神仙信仰所常见的龙、神兽等。这类图像与年代较早的洛阳汉代卜千秋墓、中原地区东汉时期的大量画像石墓、河西地区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以及朝鲜境内德兴里高句丽壁画墓具有较多的类似之处,应存在一定的前后承继关系和同时期平行交流关系。
二、外来佛教文化因素
以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北魏壁画墓、四子王旗北魏墓葬棺板画、大同智家堡北魏墓葬棺板画、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为例,画面中部都绘有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河流里绘有莲花、白鹤、鱼等。引人注目的是,以河流为界,一侧绘杀生等日常生活场景,而另一侧则绘清净的山林、的人物、卸下的鞍镫等。尤其是智家堡北魏墓葬棺板画,与彪悍的场景相反,河流的对岸绘有墓主乘坐的牛车和大批侍从人物静静地向同一方向行进, 应视为走向彼岸,即西方极乐净土的佛教文化因素。
三、多种宗教因素并存
前面提到固原北魏墓葬的棺板上绘有端坐于河流两岸的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二十四孝的部分情景,但是人物之间多以莲花、莲蕾修饰,河流里还绘有莲花、仙鹤等,木棺前挡上绘男性墓主坐像,其下又绘对称的天王图像,侧板上还可看到墓主夫妇的上半身图像,颇似肖像画。而且河流的中下方两侧皆以来自中西亚地区的弯曲流畅的花纹图案为地纹,显得紧密有致,是集道教、佛教及西方绘画艺术为体的宗教绘画杰作。
敦煌研究院中亚艺术考古学博士毛铭(英):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之“联珠菩萨纹”为娜娜女神考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的“联珠菩萨纹”,根据中亚考古出土的可比较图像证据,应该重新判定为娜娜女神。而徐显秀怀孕侍女在裙子上描绘带有联珠圈的娜娜女神,是受到北朝入华粟特人文化影响,希望娜娜女神为胎儿祈福,祝愿母婴平安。联珠娜娜纹之所以没有在隋唐流传下来,是因为隋文帝开始大兴佛教,汉地信仰拜火教的人已经大量减少。安史之乱和武宗灭佛之后,拜火教进一步受到打击,胡人汉化,隐姓埋名,这一纹样趋于消失。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中怀孕侍女的裙子上有“联珠菩萨纹”
山西博物院研究馆员胡文英:娄睿墓壁画艺术表现初探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是上世纪80年代轰动一时的考古大发现。其壁画内容丰富,绘制精美,技法高超,填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但遗存鲜少的南北朝绘画艺术空白,诸多专家推测其为北齐“画圣”扬子华(画派)之作品。
鞍马艺术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更有意思者,画面中竟然出现了古今绘画题材中的罕见物象——马粪。这一特殊物象的大胆刻画,与传统中国画审美印象里注重“雅”鉴的思想有所出入。此物象究竟是画家一时兴致的增笔,亦或是“师法造化”刻意经营的艺术传达方式?就此问题,从中国艺术的感知方式、美学价值及创作态度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对当代艺术创作者有所启发与借鉴。
娄睿墓壁画(局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馆员白曙璋:山西晋南地区近年新发现的北魏墓
山西大同是北魏都城,在大同地区考古发现了大量北魏墓,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山西北魏墓的发现已经急剧减少,而在山西晋南地区几乎没有发现北魏墓,此次侯马和万荣两地新发现的几座北魏墓不仅在晋南地区罕见,同时也为洛阳时代北魏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进入中原的胡族受到了强大、先进的汉文化的影响,同时中原的汉文化受到了胡族文化的冲击,开始了双向的文化交流,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隋唐文化。近几年,山西临汾的侯马、运城的万荣接连发现北魏墓葬,墓主皆为汉人,墓葬表现出“胡汉杂糅”的面貌。
从这两处晋南地区北魏墓看,在北魏洛阳时期汉人墓葬中鲜卑化程度比较深,在政治上具有向当权者习俗靠拢的意味,而孝文帝迁都的全盘汉化,至少在汉人贵族墓葬中能够体现汉人鲜卑化习俗的共性。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树云以《大同新出土辽代壁画墓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言,他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大同城郊陆续发掘了近70座辽代墓葬,其中已发表资料的墓葬有辽乾享四年(982) 许从贇夫妇壁画墓、大同周家店辽代壁画墓、大同机车厂辽代壁画墓、大同南郊五法村辽代壁画墓、天庆九年(1119 年)刘承遂墓,乾统七年(1107年)卧虎湾3号壁画墓,乾统七年(1107年)董承德妻郭氏墓,大同东风里辽代壁画墓、大同西三环辽代壁画墓及大同十里铺辽墓、马家堡辽墓。大同周边县区的辽墓分布较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陆续发现了多座辽墓。
其中辽乾享四年(982) 许从贇夫妇壁画墓,辽天庆九年(119)刘承遂墓等一批纪年墓的发现为大同辽嘉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但由于资料的匮乏,以往的研究将辽代墓葬分为早晚两期。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新的资料不断出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大同地区的辽墓壁画提供了依据。根据新出土资料,本文将辽墓分为三期,早期:947年到983年的世宗、穆宗、景宗时期;中期:983年到1055年的圣宗、兴宗时期;晚期:道宗清宁元年(1055)至辽亡(1125年)。
娄睿墓壁画
(本文据山西博物院)
用户评论
红尘滚滚
我想问问这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怎么样?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莫失莫忘
太原仁智高考全日制学校在哪个区呀?方便我附近过去参观一下。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采姑娘的小蘑菇
收费标准是不是包括住宿费啊?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有没有提供一些升学指导服务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反正是我
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样?老师经验丰富吗?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梦初醒
听说太原这边的高考竞争很大,这个学校针对这种情况有哪些特色训练?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何年何念
学校有提供哪些课外活动或者社团活动?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在哪跌倒こ就在哪躺下
这个学校的住宿条件怎么样啊? 房间是独立还是间共享的?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抚笙
请问太原仁智高考全日制学校招生对象是哪个年级的学生?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遗忘那段似水年华
这个价格性价比怎么样?其他同类型的学校收费标准大概是多少?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雪花ミ飞舞
我听说这个学校课程安排很紧密吗?学生会有空练习自己喜欢的科目吗?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雨后彩虹
想了解一下毕业生的升学情况好吗?去了哪些大学?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娇眉恨
太原仁智高考全日制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久爱不厌
这个学校的学习环境怎么样呢?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葵雨
学生日常饮食安排是怎样的呢? 附近有没有好吃的餐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落了♂自己·
想了解一下入学报名流程和时间,以及相关材料准备事项。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孤城暮雨
请问太原仁智高考全日制学校的师生比例是多少呢?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来瓶年的冰泉
会不会定期组织家长会或学生汇报会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此生一诺
这个学校的官方网站是哪个? 想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有没有可以免费体验一下学校课程的机会呢?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