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位作家在微博上的言论炸了锅。
他怒斥中小学硬性普及英语是 \”祸国殃民\”,话虽刺耳,却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想想看,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整整 12 年,每天拿出近两小时啃英语课本、刷语法题,最后能流利对话的不到三成,能读懂原版报纸的不足五分之一。
反观小区里那位退休工程师,报了个半年制的成人英语班,现在跟外国游客聊起天来一点不怵。这对比,实在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被英语困住的青春
北大教授姚洋算过一笔账:一个孩子每天 8 小时学习时间里,竟有 18.13% 耗在英语上。这意味着 12 年基础教育,至少 2.2 年纯给英语 \”陪绑\”。
更讽刺的是,多数人成年后用到英语的场合,无非是刷美剧时看字幕、出国旅游时查翻译软件。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超过 70% 的职场人承认,工作中基本用不上英语。
浙江 2018 年那场高考英语加权赋分风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为了平衡试卷难度,官方临时调整评分标准,结果导致大批学生成绩异常。调查组最后认定,这是 \”决策严重错误造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这件事暴露的,不只是操作层面的问题 —— 当一门语言变成决定命运的筹码,它本身就已经被异化成了教育体系的 \”特洛伊木马\”。
看不见的教育鸿沟
\”英语对农村孩子太不公平\”,姚洋的这句话戳中了教育公平的痛处。城里孩子周末泡在双语夏令营时,很多乡村学校连合格的英语老师都凑不齐。
教育部数据显示,中国孩子一年在英语必修课上要消耗 1637.8 亿元,而这笔投入的获益者,更多是能负担课外培训的家庭。
更隐蔽的不公藏在性别差异里。2022 年全国本科招生中,女生占比高达 63%,每 100 名新生里,男生仅 37 人。这种失衡背后,是语言天赋的天然差异被考试制度放大。
教育专家发现,女生在记忆单词、语法规则等方面的优势,让她们更容易在英语考试中脱颖而出,而擅长逻辑思维的男生则频频受阻。云南某高校的统计更惊人:女生比例达到 81.73%,课堂上几乎成了 \”女儿国\”。
被误读的语言学习
那些挤破头报英语培训班的家长可能不知道,复旦教授朱绩崧早就泼过冷水:\”英语好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培训出来的\”。
青岛有位妈妈的经验更有说服力,她从没逼孩子背过单词,只是坚持亲子阅读 12 年,如今上初一的儿子已经能读懂《哈佛中国史》英文原版,词汇量达到 15000 个 —— 这是大学六级要求的近 3 倍。
问题出在我们把英语学成了 \”死知识\”。新课标明明要求每周课外听力不少于 30 分钟,可多数学校还是靠刷题应付考试。有道词典笔的用户数据显示,三年级学生查词量已接近高三水平,但他们查的更多是《哈利波特》里的 \”魁地奇\”,而非课本里的语法术语。
这说明,语言学习本该是打开世界的窗口,却被硬生生改成了关住思维的牢笼。
语言背后的文化博弈
浙大教授河清呼吁取消高考英语的观点,其实关乎更深层的文化选择。当小学生能熟练背诵英语课文,却写不好一封家书时;当商场标牌只用英文标注,连老祖宗留下的节气名称都要翻译时,我们确实该警惕文化主权的流失。
英国语言学家大卫・格拉德的预测或许能给我们启发:到 2050 年,英语将失去统治地位,汉语会成为新的必学语言。目前全球 13-14 亿人使用汉语,已经是互联网上使用者最广的语言。随着中国科技经济复兴,去年美国说汉语的人口比例已同比增长 17%,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为我们的语言疯狂。
或许英语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了。它可以是工具,是兴趣,但不该是悬在每个孩子头顶 12 年的 \”紧箍咒\”。毕竟,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从来不是孩子能背多少个英文单词,而是他们能否用母语清晰表达自己的思想。
以上就是无忧自考网关于作家炮轰英语!怒斥中小学硬性普及英语就是祸国殃民,言语很犀利的全部内容,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