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的王锦在放弃考研后进入一家央企实习,9月,王锦顺利签订三方协议。她把这份“丝滑”归因于及时止损,保存了精力,没有在不合适自己的赛道上踌躇太久。
广州某211高校的尹芯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过去,尹芯在考师范、考研、考公、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期待中成长,后来她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其他选择。相比读研,现在尹芯更期待在“大厂”得到快速的成长。
而把考研看作“命题作文”的何文原本是坚定的“考研派”,她曾认为考研是最稳妥的选择。但就在报名后,她却陷入学习低迷期。何文重新审视了自己,最终放弃考研。
自2015年起,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165万人增至2023年的474万人。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狂热后,考研逐渐退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人,在2023年下降36万的基础上,2024年继续下降50万。
“人数减少与否对我个人的决心没有影响,我考研是出于兴趣,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静下心认真做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心态也得到了锻炼。”今年考研在即,“二战”考生葛宇告诉澎湃新闻,她认为考研是唯一能让她在感兴趣的专业上深耕的途径。她也感觉到周围的同学对于编制的追求比以前更强烈,一些朋友考研也是为了三年后更好考编。
有人坚定,有人摇摆。已经工作的高子光还在“考”与“不考”间徘徊。他想在职场实现突破,但又不确定研究生学历能否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或许通过工作能力的积累也可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
今年12月21日至22日,即将到来的周末,将有300多万考生踏入2025级硕士研究生初试考场,在长途跋涉后迎来他们最后的冲线时刻。
动力
南京某211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在读生苏银马上将踏入考研考场。
原本苏银的宿舍有四人考研,到了暑期就变成了三人,最终决定赴考的只有苏银和另一名舍友。她坦言,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而言,考研似乎并不是那么必要,但担心本科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获得满意的薪资,苏银还是决定“随大流”。
“我从今年4月份正式开始准备,如果笔试通过还要准备明年4月的复试,到正式被录取,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苏银在前期状态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压力陡增。最近苏银常感到右眼模糊,有时要缓一个多小时。
苏银的父母很支持她考研,因为害怕打扰她学习,白天很少发信息。但这更让苏银为自己偶尔的放松感到“罪恶”。现在苏银主要通过睡觉调整学习状态,“一觉睡到饱,第二天就会因为罪恶感加倍努力学习”。
正在读大三的方芳在确定跨考电影学研究生之后,心态却更加平和。
“我考研的动力就是还想当大学生,想安安静静单线程学习,在喜欢的领域创作。”在明确了方向后,方芳不迷茫保研,也不卷就业考公,她觉得世界很美好,很宁静。
方芳把近段时间比作“饱和的溶液”,“欲望是平衡的,健康指数是正常的,学习是走心的。我很久没有长时间专注地搞学习,没有如此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认真钻研拓展知识。保持进取向上的状态和及时得到成长的反馈让我感到很安心。”
足球是丁晰考研的动力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11月,2024年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落下帷幕,丁晰所在的球队获得了大学男子甲B组比赛第一名。
丁晰是浙江师范大学2021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准备今年的研究生考试。
“我考研是因为有点名校情结,另外想再体验三年大学生活。可能说出来有点幼稚,我还想踢纯粹的校园足球。”足球成了丁晰考研的一个动力,在不考虑未来就业和薪资的前提下,他曾经最希望的就是跨考同济大学的足球方向,“有时候热爱也可以化为谋生手段”。
“上岸”
今年是葛宇第二次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去年她报考了西南地区的一所211高校,但因部分科目的失误在初试时遗憾落榜。
“坚持再考一年就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考研是唯一能让我在这个兴趣上深耕的途径。”因为有过一年的经验,葛宇在忙完毕业事项后,从7月开始备考,每周日休息半天,其余时间都在学习。
葛宇切身感受到,现在考研的人在整体减少。周围的同学对于编制的追求比以前更强烈,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着手考研是为了三年后更好地考编。
“但其实人数减少与否对我个人的决心没有影响,我考研是出于兴趣,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静下心认真做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心态也得到了锻炼。”对于葛宇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心态,在两年的备考路上,她也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睡个好觉、吃顿好的。
胡芸芸去年“上岸”
相较而言,胡芸芸是幸运的,秉持着“随缘”态度的她已经在去年成功“上岸”。
“我的一位朋友最终没有参加考试,我认为是出于对考研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会失败的心理。我自己也被影响过,但后来告诉自己看淡些,考不上就考不上了,反正出来也能找工作。”尽管胡芸芸努力放平心态,但迷茫的情绪还是伴随了她整个考研阶段。
在漫长的备考期间,胡芸芸不止一次问自己:“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选择了找工作,会不会比考研更好?”但只要她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下,脑子里就只剩下背书和刷题了。
图书馆到宿舍的两点一线,胡芸芸会在路上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回到宿舍,胡芸芸也会打打游戏,刷社交软件获得短暂的放松。或者在周六日偶尔安排和朋友聚聚餐,唠唠嗑。
“在考研之前,我也想以后多赚钱,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但受考研的影响,我的物欲慢慢降低,我发现我的生活成本并不高,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上,可以用更多的钱去做其他的事情。”过去胡芸芸觉得只要工资尚可,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在“上岸”之后,胡芸芸有了更加明确的职业规划,“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更加发现现在所学的专业非常契合我的价值观,而且既然读了研,那这学历就不能浪费”。
放弃
从今年3月开始准备,12月进入最后冲刺,在距离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最后十天时,万成曲萌生了弃考的念头。
“考取双非院校目前很多人认为性价比不高,但好的学校‘卷’的人会更多,我现在也想退出了,我觉得上班比读研好。”万成曲是华东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届考生,原本希望通过考研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
万成曲告诉记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研应届生只能参加学术型硕士的考试,专业型硕士需要具备足够的相关工作年限才可以报考,但学硕的考核也往往更为严格。万成曲是宿舍中唯一一个今年参加考研的应届生,身边多数人都觉得现在就业更实际。面对未知的未来和长时间紧绷的学习状态,万成曲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万成曲说,备考研究生的经历是她一生的“灰暗时刻”,暑假前利用课后时间学习,暑假期间早八晚十,开学后早七点半晚十一点,“这辈子都没这么努力过”。问及是什么支撑着她考研,她只回答道:“沉没成本。”
万成曲奋力备考
今年5月,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王锦彻底决定放弃考研。
做出决定的那一天,王锦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记录:“我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如果我能更早实现目标,为什么还要做其他不适合我的事情?只要认定自己追寻的路,即使另一条道路风景宜人,我也能在让我乐此不疲的路上生生不息。”
今年3月起,王锦提前体验了研究生科研生活。论文学习、整理文献、尝试科研、小组汇报……每周一次的科研组会,王锦完成论文的研读就要花费3天到4天,准备PPT的汇报还需要额外的时间。同时,作为进组最晚的成员,王锦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现学一项适合的科研方法,以弥补自己和其他组员之间的差距。
“身边的学长学姐都是做科研的,会认为读研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其实我每次的汇报都不是很理想。很多科研方法在本科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王锦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研究生生活和她原本想象的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对学术也并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那段时间,王锦经常莫名变得急躁,原本没有拖延习惯的她,常常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科研小组的任务。
今年5月,王锦果断放弃考研,并在暑假找到了一份央企的实习岗。今年9月,王锦签订三方协议,“我认为一切相对顺利的原因也是因为我及时止损,没有在一个不合适自己的赛道上踌躇太久”。
中途放弃考研的还有何文,她曾把考研比作命题作文。
“我选择考研的时期是整个人最迷茫的时期,在不知道该选择哪条路的时候,考研似乎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大家也都是这么选的。”去年春天,何文焦头烂额,考研已报名,但何文的学习状态却很是低迷。就在那时,意外获得的实习机会让何文有了更多选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迷茫。
经过反复思考,何文还是放弃了考研,选择去上海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何文见识到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伙伴应该是什么样子,“实习经历改变了我很多”。
毕业后,何文并没有坚持原本的金融方向,而是选择了自己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海外品牌运营岗位。何文说,她始终对金融专业提不起兴趣,更不确定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能否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助力,是不是在浪费时光。
“企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实习和工作经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我最后下定决心的原因。”何文说。
选择
就读于广州某211大学的尹芯原是“保研边缘人”,曾主持参与过不少学术比赛和项目。在与保研失之交臂后,她决定把握好应届生的身份,直接“卷”进“大厂”。
“我出生在小县城里的普通家庭。父母一直都很想让我读研或者考公,但是最终还是支持了我的想法。不过家里的亲戚朋友知道我选择直接就业时,都会好奇‘为什么不考研?为什么不考公考编?’可在广州,如果拿到了一个大公司的offer,大部分人都是支持和为你高兴的。”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尹芯的亲戚朋友也曾问她为什么不填公费师范生。过去,尹芯在拥有一份“好工作”或者“稳定工作”的期待中成长,但后来她发现,她还有其他选择。
如今尹芯的周围很多都是广东或香港的同学,选择考研考公的很少,大部分还是选择出国深造或者进企业。相比读研,尹芯也更期待可以在“大厂”得到快速的成长。
“其实大公司的工作履历可能会比研究生学历更加吃香。能在‘大厂’工作的本科生我觉得能力是非常强悍的,这时候是不是研究生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如果是为了就业,三年后毕业了未必就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尹芯告诉澎湃新闻,她感觉这几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这也影响着她的选择。
与尹芯一样,考研也不在程鑫荣的选择之列。
“我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拿稳定的工资,过自己的生活。身边考研的同学大概占半数,但我从没考虑过。”安徽师范大学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程鑫荣已于今年12月初参加了浙江海宁市的公务员考试。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88万,较去年减少50万人,首次跌破400万人。与考研“遇冷”相对的是“国考热”。同样是今年,国考报名总人数超过32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4万余人,再创新高。
“考公过程很艰难,刚刚考完还不知道结果,不想考研是因为对继续学习的兴趣不是非常大,还有英语太差了,要补上花费的精力比较多。”大学期间,程鑫荣的专业排名并不理想,英语四级两次未过,程鑫荣也并不太为学业忧虑,在课后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体验不同的社会兼职,也让程鑫荣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和需求。
谈及未来规划,程鑫荣告诉记者,如果此次考公结果不理想,他想先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后续还是会继续考公。
求索
高子光目前从事量子计算行业的工作,任职产品设计岗位。30岁的他正在犹豫是否报考明年的在职研究生考试。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发现高级管理岗位基本上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三年前我一直在各大企业中高层任职,摸到了门槛,但未能实现高层发展的突破,就读研究生虽然不会给我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也许会锦上添花。”高子光坦言,解决学历需求主要是想在职称、评奖等有硬性要求的场景下减小评定阻力。
然而,考研必定会给现有的工作生活带来额外的压力,对此高子光也有所顾虑。
“一方面对能力焦虑,放下课本这么多年了不知道能不能通过考试;另一方面也有心态焦虑,本身脱离学生身份多年,近几年更多以专家和企业教授的身份在和高校对接,一下子转为学生,怕难以适应。”同时,高子光的工作有较多的出差,不稳定的工作节奏对于需要固定周期的学习来说也是一份挑战。
“之所以摇摆不定,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对研究生学历能带来的提升无法量化评估。其实这个决策我摆动了很久,像我们行业学历差一点,能力强的大牛也有,虽然确实是比较少。”高子光同样认为,或许通过工作能力的积累也可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考还是不考,高子光还在思考。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澎湃新闻记者 李文姬 实习生 唐可涛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严格考核指标,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来源:光明日报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了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总计新增2755个学位授权点,较上一轮硕博授权点(2020年)增长了36%。新增学位授权点中,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80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35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358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56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增量尤为显著,约占新增总数的四分之三,且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占比接近80%。自2015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已从2015年的64万人上升至2023年的130万,增幅超过150%。其中,专硕招生比例从2010年的约39%增长到2023年的接近60%。由此可见,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呈现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提升、学科结构日趋专业化的态势。
增加高校硕博授权点是大势所趋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动下,增加高校硕博授权点实为大势所趋,能有效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首先,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报考硕士、博士人数持续增长,读研竞争激烈,新增硕博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满足学生对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迫切需求。其次,我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和升级发展的挑战,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新增硕博点能够为社会各行业输送大量高层次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在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增设硕博点还有助于前沿科学和跨学科领域的发展,为新兴学科创造科研平台和学术高地,培养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进而反哺学科专业发展。
整体来看,增加高校硕博点有利于建立良性的研究生教育生态。传统上,我国研究生培养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即“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硕博生培养的主阵地,普通高校的硕博点则相对较少。造成这一布局的原因是我国早期集中财政、师资力量在部分高校重点建设了一批硕博点,普通高校则重点发展本专科教育。而在全国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仅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大量扩增硕博点并不现实。这不仅会增大人才培养压力,也会造成高校之间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地方高校的发展。因此,将硕博点的新增指标向普通高校倾斜成为必然趋势。对于地方性院校而言,新增硕博点一方面有助于吸引优秀师资和提升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建立硕博点后培养出的研究生也能有效补充当地人才缺口,形成良性的人才生态系统。总之,数量庞大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座”,布局硕士、博士点是筑牢基础的有效措施,只有基础牢固,高质量高等教育系统才能良性运转。
多层面着手,确保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学研究的“储备力量”。增设硕博点,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通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学科布局,有助于进一步激发高等教育创新活力,为我国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然而,数量增加的背后是整体结构的调整,需从多个层面应对硕博点增加带来的挑战。
首先,在学位授权点增设的初始阶段,应严格把控硕博点的考核指标。硕博点的硬实力是学校重点投入的方面,通常包括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可量化的科研资源配置等。硕博点的软实力通常难以直接考核,例如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和指导能力等。对于新增学位点,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评估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其建设和发展符合预期目标。
其次,宏观调控硕博点专业结构,深入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大力推进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学术学位重点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以及学术创新潜力;专业学位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政府应宏观调控硕博点的专业结构,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实际需求。对于已经饱和或市场需求趋于平稳的传统学科,应审慎考虑新增硕博点的必要性,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最后,打通研究生教育与产业发展壁垒,加大对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支持。高校与企业联手打通产教融合壁垒,通过共建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创新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模式,推动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赢发展。国家需加强对企业参与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与企业有密切合作的地方高校以及有优质研发条件的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总而言之,近年来硕士和博士授予点数量的增加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需求,这一举措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然而,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仍需从多方面着手,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确保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作者:沈文钦、魏丽娜,分别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
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应届生都去考公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388万人,比上年减少50万人,连续两年下降。
从2016年开始,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直线上升,从177万人上升到2023年的474万人。而报名人数连续两年的下降,是否预示着研究生招生迎来拐点?
与此同时,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202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资格审查,再度刷新历史新高。
大学毕业生是考研和考公的重要人群。两个考试的报名人数一升一降,是否存在关联,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报名人数为438万人,比上年减少36万人。这让很多教育行业人士感到意外,数据公布之前,很多人预测报名人数会超过500万人。
而到了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继续下降则已成为共识。考研规划专家甘源今年9月底时预计,“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很可能下降到不足400万人,而且2026年、2027年报名人数还有可能继续下降。”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研人数下降的拐点一旦形成,不止今年,接下来几年可能还会继续下降。
实际上,考研报名人数本来就存在波动性。虽然全国考研报名人数一路从2002年的62.4万人上升至2023年的474万人,但在2008年、2014年、2015年都曾出现小幅下滑。
需要注意的是,报名人数迎来拐点,并不意味着研究生招生出现拐点。
首先,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即便在2008年、2014年、2015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也都保持增长。202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130.2万人,比10年前增长109.5%。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25年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稳中有升,或将继续扩招。
其次,研究生考试难度增加的趋势没有改变。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考研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术硕士国家线相比上一年都有所提高;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专业硕士国家线也比上一年有所提高。
2025年考研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自命题科目改为统考科目,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专业逻辑学方向的初试科目甚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调整为数学,意味着试题难度将增加。
甘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考研报名人数虽有减少,但减少的很大部分是考研意向不明确、报了名但并未系统性复习、很有可能缺考的考生。“2024年考研报名人数下降,但有效考研人数不降反升。”他说。
“并且,考生里有一拨过去被忽略、但现在已经成为最有竞争力的人,那就是第二次考研的考生,他们是‘高分扎堆’的重要原因。”甘源表示。
从考研报名人数与当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比值就可以看出,往届考生在考研报名人数里的比重之大,该比值2022年为96.91%、2023年为96.79%。
“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再降了,因为提升学历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公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健如是说。
与考研报名人数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下称“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共有341.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
考研和考编这两门考试,是否存在“此消彼长”的效应?
王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很多大学生之所以把考公、考编放在第一位,把考研放在第二位,是因为他们发现读完研究生再去考公、考编,竞争比三年前更加激烈,而且与本科毕业时就考公、考编相比并没有优势。
华图教育相关人士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考公时,本科生不必因为比研究生学历低而焦虑,本科一直是国考和省考最主要的学历要求。2025年国考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招录计划占比69.7%,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招录计划占比10.4%。
“从历年国考分数统计来看,本科生的考试能力是最强的,考试分数是最高的。”他说。
在就业方面,调查统计发现,研究生在薪酬待遇、满意度等方面仍强过本科生,但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研究生就业正在发生变化。
近期,陆续有高校发布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广东工业大学2023年毕业研究生的离职率为10.83%,比本科生高2.5个百分点。这份报告的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10日,也就是说,毕业不满半年,10个2023届研究生中就有1人离职。
湖南农业大学2023届博士、硕士已落实就业单位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更是高达17.52%,高于同届本科生和202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
湖南农业大学2023届博士、硕士毕业生人均就业时间为3.38个月,比同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延长29%,比202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时间延长19%;2023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平均获得就业机会为2.4个,比同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少0.22个,比202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少0.18个;2023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平均就业成本为2128.4元,比同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高33%,比202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成本高134.9%。
大连交通大学54.98%的2023届毕业研究生认为所学专业的就业机会较多,比同届本科毕业生低7.79个百分点,比2022届毕业研究生低9.89个百分点。
名校的研究生也在更努力地找工作。上海交通大学2023届研究生平均投递了32.93份简历,比2022届研究生多投递了82.6%,但获得的面试机会只多了15.7%,获得的offer还少了1.7%。
相比之下,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更为从容,因为88.56%的2023届校本部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直博比例高达15.66%,再创历史新高,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省去了考研的烦恼。
当然,学历提升的就业回报仍非常明显。麦可思研究院《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有过学历提升的人群月收入达到11311元,相较于学历未提升人群高出922元。学历提升人群的就业满意度为85%,明显高于学历未提升人群的79%。
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考研和考公也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王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两门考试的时间并不冲突,国考笔试在11月底、12月初,多数省考笔试在3月,而考研笔试是在12月下旬。考生可以两手准备,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
“实际上,有很多本科毕业生既考取了公务员,又考上了研究生,以往放弃公务员选择读研的人更多,但现在大部分人选择放弃读研,进入体制内。”他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用户评论
太易動情也是罪名
啊啊啊!终于等到了2015年的考研成绩公布啦!感觉紧张兴奋的心情一直维持到通知书拿到手里,希望自己可以顺利被理想的学校录取!加油大家!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冷青裳
2015年考研太不容易了,当时好担心自己的分数能通过没有。现在结果出炉了,心里还是有点激动和不安,希望能够梦想成真啊!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半梦半醒半疯癫
终于等到了2015年考研成绩公布时间!我是真的很期待结果的,希望能过线的啦!对未来有很多计划,希望可以实现梦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别在我面前犯贱
2015年的考研经历真是太艰苦了,感觉自己付出了所有努力,现在看到成绩排名还差一点,心里很失落。不过我决定继续奋斗,来年再战!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敬情
对于那些还在纠结要不要参加2015考研的同学来说,还是要勇敢地去争取梦想啊!就算结果不如预期,也比没试过后悔得多!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古巷青灯
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心理准备了,但看到2015年考研成绩公布后还是有点难过。原来差距还是挺大的…… 要怎么办呢?未来呢?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红尘烟雨
真是好久没想起2015年的考研经历了!那时候太累了吧,还记得那些刷题、熬夜的场景。哈哈!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墨城烟柳
看到很多同学已经开始庆祝2015年考研成绩出来啦!我还在苦恼着未来该怎么办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打个酱油卖个萌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2015年考研成绩的结果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无论是喜悦还是忧伤,都要相信自己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地走下去!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愁杀
我记得2015年考研的时候,很多人都在焦虑不安,我当时也是那种一整天都担心自己的成绩。还好最后结果还算令人满意啊!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走过海棠暮
想要参加2015考研的同学,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把时间安排好,不要等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来不及了!加油!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秘密
希望所有参加2015考研的人都能够满意答题结果,梦想成真! 加油!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请在乎我1秒
2015年考研成绩公布啦!恭喜那些成功通过考试的人,祝你们未来一切顺利! 也希望还没有放弃的考生们,不要气馁,再接再厉吧!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落花忆梦
我一直记得2015年的考研之路,真的很不容易啊!要坚持住目标,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暮染轻纱
对于2015届考研成绩公布的时间,大家还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吗?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幸好是你
学习和生活都要保持平衡,不要为了考试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事情。祝所有考生都能考出满意成绩!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无关风月
考研之路充满了挑战,但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最后取得胜利! 加油啊!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西瓜贩子
对2015考研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保持积极的心态。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相信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陌潇潇
其实无论是2015年考研还是以后的每一次考试,我们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取得成功!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